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康新星
[导读]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得以广泛应用,尤其在中小学校园里,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篇章
        康新星
        合肥市第五十五中学
        摘要: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得以广泛应用,尤其在中小学校园里,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应用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篇章,老师们利用计算机、网络等途径整合相关知识以图文、声像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了学生们求学的热情,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刻板单调的弊端,进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教学;信息技术;应用
        新世纪以来为进一步推进教育制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探索新的教育途径,为国家培养创新性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要求,在此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出现,迎合了当下老师们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迫切需求,极大地改变了学生们获取知识的传统途径。作为当前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随着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它的诸多优点也随之凸显出来。
        一、推动传统教学升级,使知识更加直观具体
        初中物理课程学习中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在传统课堂中老师仅能通过板书和言语讲述,学生也只能凭借耳中所听,靠脑中想象,对所接受的知识没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认知,对所学内容没有具体、直接的印象,只能靠死记硬背知识点重复学习才能完成学业任务,这种方式学到的知识无法保证印象深刻、记忆持久。信息技术的出现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使直观化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成为了可能。将信息技术融入到传统的授课方式中,有利于在课堂上物理情境创设,老师们可以更高效地将文字化、抽象的物理知识结合课本以外资源,以灵活多变的图片或视频方式直现呈现物理作用,使得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明了。
        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传统的方式是老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用蜡烛、凸透镜、成像光屏等器材完成,而这一实验受到场地限制,成像规律受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远近影响表现的不明显,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成像规律不像书中所描述那么明显,而这一实验结果又是学生和老师亲自实验得出的,就会造成学生们的困惑。假如这时老师们采用多媒体动画形式,通过视频模拟演示这一实验现象就可以直观明了的显现成像规律,因为模拟实验不再受空间条件限制,实验中凸透镜与物体之间距离可以从随意调整从小于焦距到无线远距离,成像效果可以直接展现在屏幕上,学生们跟随老师的操作切实感受随着距离变换成像结果正发生着明显变化,这时再通过老师的及时讲解,让学生们对凸透镜成像原理有了清晰的认识,对成像规律也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
        二、提高实验兴趣,增强学习意识
        在实验方面,信息技术具有更加显著作用。初中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传统的实验课程,老师局限于用言语和实验仪器方式进行操作演示和讲解,尤其在农村地区学校受客观条件限制如实验器材影响,学生们很难亲自上手操作,好多实验仅能看着老师操作,这对一群充满好奇的初中学生来说无非是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演示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比如有些物理知识单纯的讲解概念原理学生们不能理解什么是大气压强,也不易感受大气压强产生的效果,这时老师可以将著名的“马德保半球”实验以多媒体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动画中两个半球牢牢地吸合在一起,任凭这16匹马怎么拉都拉不开。学生们就会产生疑问这两个半球究竟是被何种神奇力量控制,以至这么大力都不能把它分开?受好奇心作祟,学生们的注意力被老师创设的物理情景所吸引,这时老师在旁边稍加解释,就能使学生们清楚、直观的感知到大气压强的存在,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又易理解。
        三、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粉笔和黑板是老师们重要的教学工具,老师在讲台上讲解例题时写板书极其耗费时间,但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想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然而课堂时间有限,遇到一些内容较多的课程就可能会拖堂,众所周知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厌倦拖堂的,抵触心理蔓延时,老师讲解的内容就很难在学生那产生深刻印象,这与教育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
        这时老师们不妨提前利用信息技术按照教学任务要求,统一整合课本中的知识点,将枯燥的文字变为精彩的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形式。大段的文字内容通过多媒体投影呈现出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一目了然,色彩鲜艳的视觉效果,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极大地缩短课堂教学的讲解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信息技术授课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可控制性,当学生们兴趣被调动起来后,老师们还可以利用节约出来的时间完成知识点有针对性的拓展,使学生们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印象延长记忆时间,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打破固有模式,促进教学创新
        在教育理念里,老师的担任的作用是闻道、授业、解惑,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作为主导引导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发散思维,但是传统教学中老师的作用又过于明显超越了引导作用,形成了老师教什么学生们被动地学什么,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个体特性亦得不到表现,严重影响学生发展。信息技术出现后,打破了这一局面,课堂上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授课内容,学生们从依靠文字想象的画面变成了直观清晰地感受,大大缩短理解时间,利用节约出来的时间,学生们和老师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互动交流,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局地位,符合当代素质教育要求。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可以便于老师对学生学习水平和个人能力系统科学的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授课;学生们也可以跟老师索要多媒体课件利用课下时间实现再次复习等。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无论是在教师教学授课形式、教学效率方面,还是学生们地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都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使原本传授式教育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们思维习惯。通过此种创新教育模式,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 卢勇.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研究与实践
        [2] 孙宝忠.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创新教育
        [3] 刘复霞.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