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刘艳
[导读] 随着新标改的不断深化,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刘艳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 213000
        摘要:随着新标改的不断深化,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初中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有助学生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是提升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提高初中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策略做相关的探讨分析,为初中数学教师的应用题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提高
前言:
        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是推进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改革的重要环节。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用题解题策略的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效率和质量往往不如人意。为此,制定科学高效的策略,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应用题解题的能力,是提高初中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此做相关的研究分析。
一、根据初中应用题不同的题目类型,运用不同的解题思想和方法
        初中数学的应用题包含了丰富的题目类型。第一类是被人熟悉的行程与速度问题,在解决这类题目时,教师可以教导学生通过作图的方法解决问题,根据题目的意思,将题目的文字语言转化成简洁易懂的图形语言,让解题的过程变得更加直观。第二类应用题是涉及生产问题,需要学生根据题目的条件,计算出原材料用量、产量、产率等结果,在面对这一类问题,教师则要向学生强调熟悉、运用公式去解决生产类问题。第三类常见的应用题是图文结合的问题,一般考察的知识点有统计图与统计表、函数图像和平面几何图形,教师在这类应用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将图形转化成数学公式的能力,进而对题目进行解答。
        例如,在苏教新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的《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一课中,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一次函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在实际问题中灵活地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向学生讲解一次函数相关的各种数学模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可以采取创建情境、从复习开始导入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何在不同的方案中,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逐渐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方案的选择中,用一次函数来解决比起书写而言更加方便,进而带领学生认识到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中的典型数学模型。通过将一次函数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解题思想和方法,解决不同类型的一次函数相关的应用题,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题水平,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初中应用题解题策略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
        在初中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由于解题习惯不好,因为一时的粗心大意,比如忽略题目的某些条件要求,错看应用题要解答的内容等,导致应用题的失分。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教师应该教导初中学生在解答数学的应用题时,养成字字阅读、圈划重点的解题习惯,在解题的过程中,放慢审题的速度,确保在细心的读题过程中,抓住题目的重点条件,提炼应用题的关键信息,这样才能保证后面的解题阶段能够快速和准确。
        例如,在苏教新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表、统计图的选用》一课中,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认识常用的统计图,知道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异同点,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适合的统计模型来处理数据、解决问题。由于本课的涉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练习,经常出现在应用题中,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向学生讲解完基础知识后,教师可以以本课的知识为背景,设计相关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解答。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题干较长的应用题,甚至达到7-9行,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仔细阅读题目内容,并将其中的重点信息圈画出来,挖掘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解决应用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让学生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题解决能力。
三、在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的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数学的应用题相比以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类型更加丰富。这些对于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难以做到对于每一个应用题的解法都熟练掌握,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就自己没有把握的应用题,与同学们进行讨论分析,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向优秀的同学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同时在听取别的同学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关于应用题的解题知识。
        例如,在苏教新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八章《频率与概率》一课的学习中,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概率是随机事件自身的属性,在多次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地趋于概率。让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点,能为他们解决频率、概率类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学习的教学模式,完成一个抛掷硬币的实验,整理、归纳实验数据,这需要全班同学的合作来完成。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独立进行实验,小组内部再细分抛硬币、数据记录的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实验中体会到实验频率趋于理论概率,进一步归纳“概率是描述随机现象的数学模型”这一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课堂的数学知识,还通过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运到难以把握的应用题时,懂得与周围同学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最佳的解题策略,提升应用题的解题水平。
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初中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教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题目类型,采取不同的解题策略,培养学生在“字字落实、圈画重点”的良好解题习惯,采用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于应用题的理解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初中生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能力,以及初中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曹安宁.浅谈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技巧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95):57-58.
[2]韦秀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生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J].文渊(高中版),2020,(1):173.
[3]丁跃南.浅谈初中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有效培养[J].课堂内外·教研论坛,2019,(4):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