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之心——在小学班主任管理中渗透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陈淑勤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高,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远远超出知识教育。
        陈淑勤
        湛江市第十六小学 广东省湛江市 524037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越来越高,德育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远远超出知识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品格和人格素养以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知识教育打下坚实接触,引领整个学校的教育。小学班主任身兼重任,不但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态度与行为规范,同时也要将德育教育融入于管理工作之中,以此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从而为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感恩教育;策略
        六年级的小学生面临着步入中学时期,即将要面临着紧张的学习之中,对于他们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在班级管理中要渗透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阶段是学习、生活、育人的关键时期,就像盖楼房一样,要打下坚实的地基,才能盖的高,盖的牢固,所以在此期间理所应当接受良好的德育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起到积极、促进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过程中,应将德育教育放置首位,培养小学生基本道德、行为、语言、思想、品质等,养成良好的各项习惯,怀揣感恩之心,感恩老师的谆谆教诲、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意义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开展感恩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本着“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的思想理念。在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里都要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信念,将感恩的行动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学会善待与尊重,懂得谦卑与反思,怀揣一颗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班主任想要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就要从细节抓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出发,那些细微之处平时不在乎的事情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使课堂换发全新的光彩,不仅让学生懂得感恩,还要让学生懂得表达感恩,以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回报老师的教导之恩。
        二、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现状分析
        (一)德育管理方式存在滞后性
        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班主任在教学工作针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科学的教学路径。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按照文化课程那样,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实际体验,这就导致德育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将德育教育视为无趣的课程内容。德育教学模式按照文化课程那样的开展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这样的教学模式必定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魅力。因此,德育教育模式的滞后,是当前德育教学工作当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家校沟通不及时,忽视学生成长
        每个人都有家庭,小学生也不例外,小学生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更是十分关注。所有的家长都在为孩子能不能在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产生担忧,这种担忧是正常的,这是父母对于孩子健康的成长的关心。然而整个教育界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导致学校和家长双方都过分地关注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对于学习德育方面的关注缺失。家长在生活当中对孩子的文化成绩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对孩子文化知识的培养也会加以辅导。在这样的过程中,家长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缺少必要的教育,这也是导致德育工作表现不佳的一个原因。
        三、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管理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德育教育——用心体会,用爱供养
        新时期背景下,全社会都在关注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全社会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外关注。

现代教学环境下,小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除了学校开设的文化课程之外,学生的家长和教师可能会再要求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学习一些书法、舞蹈等方面的课程,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这也使得小学生心理容易出现问题,难以承受家长和教师给予的学习重担,出现偏激行为。因此,班主任必须以心理沟通工作的有效开展,与学生做朋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发育。小学生处在成长发育关键阶段,班主任必须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与学生谈心交流,排解学生内心的不良情绪,让学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实现健康成长。同时,班主任要要求学科教师和家长适当地减轻孩子学业负担,减少报课外辅导课程的频率,多关注学生内心的需求,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另外,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普遍具有叛逆心理,学生很多事情觉得没必要和父母说,也说不出口,于是就把这些事情埋在心里,长时间的积累很容易造成大问题,就会使学生做出一些不良举动,使家长非常担心。所以,班主任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情绪主动揣摩,积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不断开导学生,梳理他们的内心情绪,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师生之间都要用心去体会,感恩老师的辛苦付出和无畏的关怀。
        (二)德育教育——感恩之心,亲子之情
        在以往实施德育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思想认为“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态度,但这种思想与现代教学理念不能很好的相互融洽,与大形势不太相符。学生犯错时,教师会严肃批评指责,但是,小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难以理解班主任的良苦用心,这种教育反而会背道而驰,学生对教师会产生排斥感。因此,在班级管理时,班主任应该放下身段,构建和谐轻松的班级环境,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性。通过一些教学策略来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树立平等师生关系,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有利于提升小学德育教育质量。
        由于现代社会当中,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导致一些学生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能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逐渐减少,这也导致现在的学生教育当中,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当中所占的比重不足,这就有必要探索新的家校共育模式,让学生家长在教育活动当中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步。实践出真知,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形式,但缺少真正实践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有关德育教育的主题实践活动或者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完成,不仅加强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知,还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知识,实现小学教学的目标,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又是一个新的突破。
        例如,教师依然采取家校共育模式,与学生家长建立沟通,在讲课当中要求学生回家之后为父母做一件事,可以帮父母打扫卫生、帮父母叠被子等等。父母的付出在很多孩子看来是理所应当,当有一天孩子没有得到满足会埋怨父母,所以要学会放手,让孩子独立自立,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家长要大胆地让学生试着自主开展一些活动。小学生要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在没有父母陪同下自己坐一次公交车,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随后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小学生都已具备能力去应对,父母放手孩子才能更快地成长,让学生深知父母的不易,体会父母平时无条件地付出,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多为父母分担,不让父母操心,做好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父母眼中的骄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更是对生活的态度和一种思维方式。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设计新颖的教学内容、布置实践性任务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恩观念,积极主动实践感恩行为,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收获感恩。
        参考文献:
        [1]居文娟.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的方法与反思[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7):66-67.
        [2]曹逸琴.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中感恩教育的措施[J].吉林教育,2019(16):24.
        [3]梁志萍.关于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渗透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9(07):180+1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