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养正力行”德育模式的有机融合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庄程
[导读] 小学音乐课程备受学生喜爱,音乐不仅仅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情感,也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增强教学效果。
        庄程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 365001
        摘要:小学音乐课程备受学生喜爱,音乐不仅仅能够有效增强小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情感,也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增强教学效果。因此,音乐学科不仅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基础音乐素养的任务,还需要与“养正力行”德育模式有机融合让学生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丰富情感体验,传递正能量。
关键词:小学音乐;养正力行;融合
前言:
        音乐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实现阶段性的素养提升,增强对艺术和美的欣赏能力。通过深入研究教材中的内容,不仅可以将人类长期积累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还能够通过“养正力行”德育模式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品质,帮助他们进行正能量活动,发展基础智力,提高教育质量。利用德育模式开展音乐文化素质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理想、情感的有效提升和改善品德的目标,具有推广的价值。
一、“养正力行”德育的内涵
        “正”从意识层面看,意指“好的想法和倾向”;从实践层面看,意指“正确的做法和行为”。“养正力行”指经教育和培养,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认识、行为规范,并将其化作与之相适应的实践行动;“立德正行”指学生在“养正力行”德育特色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具有“正”人、“正”学、“正”体、“正”美、“正”劳的品质。
二、小学音乐教学与“养正力行”德育模式的融合策略
(一)在小学音乐课中渗透“养正”思想
        就情绪、情感而言,它们都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二者在具有紧密关联的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异,与情感相比,情绪相对来说更为广泛。当人们感受到某类情感的时候,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色彩,然而这种情绪色彩却不像情感那般持久,具体而言,情感有强弱、高低之分。就音乐本质而言,其发展过程实际上等同于情感的变化过程,而音乐要素也正是由此演变而来。就音乐形式而言,具体分为以下几种特征,分别是情感的表达、情感的交流以及情感审美。对此,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当紧扣音乐情感,借助音乐情绪、情感给学生带来别样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情感与音乐情感之间的交流,而这也正是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这一音乐作品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动物情绪的变化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音乐要素的变化。其中,当欣赏到龟兔赛跑这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设置这样的疑问:“同学们,哪部分是乌龟赛跑时的情绪呢?哪部分是兔子赛跑时的情绪呢?”这个时候,学生就可以通过对比得出第一部分是乌龟的情绪,第二部分则是兔子的情绪。

教师接着引导:“同学们真棒,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吗?”学生思考后答道:“第一部分相对较慢,同时具有一定的浑厚感,第二部分则相对较快,十分轻巧!”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作品舒缓和紧张情绪的对比,感悟音乐节奏的快慢以及音乐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全方位体现出欣赏教学中音乐情感变化的根本正是音乐要素的变化。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力行”教育
        音乐和歌词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音调的规律性变化也与人的喜、怒、哀、乐等复杂的情绪变化相协调。音乐作品能够有效抓住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小学生正处于道德善恶观形成的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通过音乐课将正能量有效传递给学生,能够实现人生导航的作用。因此,小学音乐教育课堂不仅要教学生唱歌,还需要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挖掘教材内部的背景德育故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每一首歌曲和人物的背景,让故事感染和教育学生。通过对音乐教材的挖掘,能够让学生在感受音乐节奏美的同时,深入了解当时音乐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情感的熏陶和升华。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教学形式,为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拓展音乐教育空间的方式,弥补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讲解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背景,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德育教学作用。例如,在教学第五单元劳动乐曲模块的《小鞋匠》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这首歌的诞生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创作者的深入意图,增强对于德育的相关概念。在分析音乐时,需要着重解释音乐如何反映作者的创作情感。并在《小鞋匠》的演唱练习中,要求学生将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入到演唱环节,激发他们的道德感受,加深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达到在音乐教学中引入德育的目的。
(三)采用多种模式实施正向的德育教育
        每个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一些挫折,不同的是,一些人能够积极面对,一些人则从此消极。小学生比较单纯,经历不是很丰富,当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有手足无措之感,不知道如何从消极的情绪中摆脱出来。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帮助小学生开阔视野,让小学生通过音乐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够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遭遇不算什么,只要勇敢面对、积极想办法,就能解决问题。
        现在很多家庭对小学生过度的溺爱导致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强,不懂得分享,也不愿意抒发自己的情感,当陷入消沉的境地时,难以自拔,变得非常不开心,甚至思想上非常极端。为了帮助小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可以发挥音乐引导作用,让他们获得更好的精神体验。比如,在教小学生唱《大海啊故乡》的时候,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引导他们抒发情感,并与同学和教师分享。教师可以在学生演唱的时候朗诵诗歌用于表达歌曲的内涵,将学生的情感带动起来,使得学生在演唱的时候情感更加丰富。此外,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大海的视频,让学生可以听到海浪的声音,调动学生的积极意识并从中获得精神体验,对大自然产生热爱,对家乡也充满情感。
总结:
        小学阶段,德育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教育方式,将学科教育课堂充分利用起来,将德育教育融入音乐课程内容中,将音乐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小学生在音乐中领会德育教育内容,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莉.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融入德育教育[J].试题与研究,2019,(03):54-55.
[2]陈芬.音乐为主德育为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J].珠江教育论坛,2019,(01):28-28.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养正力行”德育模式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20-5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