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生活的同生共建――德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吴冠丹
[导读]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道德心理学也表明: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
        吴冠丹
        温州大学附属茶山实验小学 325000
        [内容摘要]
        教育是在人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都超不出生活世界的领域。道德心理学也表明: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因此,学校的德育应该渗透于学生的生活世界中的。我们不能把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使德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单独的个体,否则将是一种德育地位和价值的偏移和变相失缺。我们要让学校的德育生活化,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的品德修养回归生活,回归真实世界,回归学生自我。
        
        [关键词]德育  生活化
        
        [正文]
        一位当代西方哲学家哈马斯说:“生活世界就是创造性活动的场所。”校内外生活是由学生构成的日常生活世界,充满是非、真假、美丑、善恶,但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我们不能光在学生面前呈现好人好事,宣传真、善、美,而回避现实生活中诸多假、丑、恶。正如罗杰斯所说:“如果我们想要学生做自由和负责的人,我们就必须愿意让他们直面生活,面对难题。”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真正“动”起来,感受生活,融入生活,获得道德体验,并在体验中发展道德,才能形成完好的道德品质。
        静下来反思总结,以往我们总是通过说教、讲授等形式灌输既定的德育内容;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单方面考虑上级所下达的德育任务,而较少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实际道德和道德要求;利用各种手段奖惩、约束学生的生活中的行为,把道德教育变成道德控制的德育。
    因此,我们应该致力于德育的生活化的探索实践,让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成为学生的生活一部分;让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德育,改变自己。以下是我自己在班主任战线上关于德育生活化探索的一点浅见。
        一、注重开放,打破“净化”的幻想。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们永远生活在真、善、美的世界里。所以我们总是对孩子们说:现在的社会太复杂了,不要出去;现在的网络太乱了,不要上网;现在的路上车子太多了,我去接你……
        是的,我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我们的企图就是“净化”孩子们的环境,“净化”他们的思想,把他们筐在这个净化的环境里,希望他们不会受到污染。但事实呢?青少年犯罪率还是在不断地上升,犯罪者的年龄越来越小龄化等等,都向我们证实,这样的净化是没有效果的,也就是说,离开了社会环境,离开了社会问题和矛盾,让学生只接受“正面的教育”是失败的,这样的教育下学生会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该在引导孩子们步入校园的同时也大胆地走入现实社会,开放他们的空间。在带领孩子们游览美丽的公园、广场感受绿化美的同时,也应该让他们目睹一下变黑、  变臭的河水,呼吸一下充满汽油味的空气,从而让他们感受污染带给人类的危机,让他们在美与丑之间受到品质的震撼。

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路上除了安全地回到家之外,同时也应随机让孩子们看看不遵守交通规则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让孩子们感受生命的可贵,将遵守交通规则变为自己的生活习惯。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这样的教育机会却是在学校学习中碰不到的,但是如果能经常进行这样的德育,其效果肯定是让你眉开颜笑了。
        二、亲身体验,摒弃“灌输”的教导 。
        以往我们都是通过说教、讲授等形式向学生灌输既定的德育内容。而我们总认为掌握了这些规范或按规范行为就以为能够达到了德育的全部目的。事实上,它取消了个体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机会,同时也取消了个体自觉承担道德的义务和责任。学生无法体验道德行动的责任感,也不可能产生道德需要,不可能自觉地去完成道德义务。这种灌输式的德育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由于这种德育用一种固定教条来教育学生,因而在较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
        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们更多的机会去亲身体验道德实践。我们的生活中蕴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挖掘生活中的人力资源、地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实践,可以感受家乡的历史传统、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盛、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
        比如: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为社区打扫卫生,感受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小成员所付出的一点劳动给社区带来的大变化。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六一”儿童节去看望班级里家庭困难的同学,让同学感受温暖的同时,体验关心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三、参与活动,促进“全面”的发展。
        当代学生不再是传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痴”了。外来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商品经济观念一直在冲击传统文化,他们在困惑中努力把思维的触角伸向社会,渴望与社会交流,希望到社会中去磨练。在这种情况下,以道德知识的掌握和行为规范的遵守为目标和基石的学校传统德育大厦就面临崩塌的危险。这时我们的德育就必须及时调整,要开始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情感与理性、物质享受与精神快乐、义务与幸福、现实与理想的统一,把规范人、约束人的德育转为抚慰人、发展人的德育,让学生在积极、愉快参与的道德实践中得到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习惯的全面发展。
        比如:让学生收集歌颂祖国的歌曲和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图片,开一个“歌颂祖国”的展览会,通过活动激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调查校门口的小摊上的商品的来源,促使学生就走入社会去了解那些三无产品的危害性,知道这些东西对自己的身体不利,这样比起老师天天不停地跟他们说:“不要吃门口小摊上的零食。”效果要好得多。
        我们培养的是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具有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情操的人。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正因为这样,德育应该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基础。德育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不觉得目标可望而不可及,而是通过努力能做到的。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离开了生活的滋润,教育必然枯萎。学生是社会的产物和组成部分,远离了社会,学生的发展必然是畸形的。德育应该走向生活、走进生活。而德育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我们就必须关注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生活。走向生活,让学生研究生活、享受生活,从而更好地认识生活,在认识、改造生活中认识、改造自我,达到自我与生活的同生共建。

[参考文献]:
1、《小学班主任》 高谦民 黄正平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2、《班主任之友》     湖南教育学院           200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