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第36卷1月1期   作者:韦志华
[导读]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不仅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优化了课程配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这也为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韦志华
        广西省南宁市宾阳县露圩初级中学   530422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不仅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优化了课程配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这也为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班级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场地,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个人人格的养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与教师对班级管理仅仅局限于班级的管理制度、各种规章,忽视了学生的内在要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改要求学校及教师要对班级管理有足够的重视,并将德育教育纳入班级管理的范畴中,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初中生,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文化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国家培养有价值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班级管理;德育教育;策略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尊师重道、尊老爱幼不仅是学生做人的根本,也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初中班级管理
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创新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有针对性的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1初中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注意事项
        1.1落实到具体的生活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班级管理工作当中,需要具体的实践,在平日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单纯依靠语言教育,难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德育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还应落实到实际的行动当中。否则,学生难以切实感受到德育教育的作用,认为其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而言,难以完全理解如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学习当中的作用。另外,学生受学习压力的影响,没有给予德育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作用。
        1.2不应过于急功近利
        德育教育应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应从点滴小事做起,不断为学生渗透德育观念。例如,为解决上课迟到这一问题,教师应以身作则提前进班,对学生起到一个模范带头作用。另外,教师用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假如只是将德育局限于一个活动,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不应急功近利,使学生明确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学生主动提高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三观。
        1.3考虑学生情绪变化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同时自尊心较强。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身上存在问题,教师应发挥语言的艺术,如果只是进行严厉的批评与教育,难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还会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不必要的困难。表扬学生时也应把握一个度,过分的表扬只会让学生沾沾自信,同时不利于德育教育的渗透。因此,教师在开展这项工作时,应拿捏好度量,满足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需求。


        2初中德育教育与班级管理融合的相关建议
        2.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是德育教育的根本性原则,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充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得群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现在初中生相比较其他时期的初中生,其视野更加开阔,接受知识的能力也更强,这也是我们俗称的现在的小孩要更加聪慧。在这种大背景下学生的主观意识越来越强烈,其行为方式越来越大胆,这也为班级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再将德育教育纳入班级管理后,首先班主任应该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将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通过一些方式激发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中脱离出来,转变观念,不能一味地依靠高压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而是将自己放在引导疏通的位置上,不再占据主体位置,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改变传统模式下学生怕老师,二者之间有很深的代沟,不交流不沟通的现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朋友般的交流,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学习习惯、学习意识、性格差异,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也可以让学生建言献策,共同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激发他们好奇、好胜的性格,共同建立轻松愉悦的班级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对自主学习和素质教育的重视,也有利于班级各项管理工作真正的落在实处。最后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教师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初中教学更多的应该是在素质教育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在众多的教师中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因此班主任担任的角色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人生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学生个人素质的养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2.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班级管理主要涉及两大主体,一是学生,二是班主任,因此二者关系的和谐是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因素。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老师与学生是两个矛盾的主体,在初中生眼中,老师是严肃的、认真的、不近人情的、不通情达理的,在老师的眼中学生是调皮捣蛋的、不好好学习的、不理解老师辛苦的,两者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展开了斗智斗勇,老师时刻盯着学生,学生时刻防备着老师,二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并不是某一个学校或者是某一个班级的个性问题,而是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共性问题,不仅仅是在初中教育上,在高中教育、小学教育乃至于大学教育这种问题都是普遍存在的。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教育模式下,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学生个人素养的培养,在班级管理上也采用统一的固定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问题,导致了师生之间尴尬的关系,在老师眼中,好的学习成绩离不开班级纪律的稳定,利用自己班主任的角色掌握班级管理的话语权,依靠学校既有的规章制度,开展高压政策,限制学生的自由行为,打击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将学生的行为统统的纳入学习的轨道上,虽然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一些学生成绩的提高,但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都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反而让二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僵硬,达到不可弥补的地步。
        3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班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校教育当中,德育教学占据重要比重,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教师应积极构建良好的班级风气,学生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够在掌握更多知识与学习技巧。因此,在教学与日常生活当中,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交流互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满足学生今后学习与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方鑫.呵护学生自尊树立自身威信——初中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开展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14).
        [2]佶真杜.优化班级管理,践行道德教育——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思考[J].国际教育论坛,2020,2(6):17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