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彩惠
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中学256600
只要:教育和教学的主要要求是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个性的关键时期。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改革中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教育;心理教育
随着人们进入一个新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但这也给人们的精神带来了负担。不同年龄段的人承受着不同的心理负担,学生感受到的压力也非常明显。学生不仅面临来自学术界的压力,还面临来自社会、家庭、同学等的压力。因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素质差
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心理素质较差,容易发生心理冲突,形成心理障碍。这将影响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甚至可能导致不合理的行为。
(二)过度的心理压力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智力教育发展,而低估了学生的道德、心理和人格发展。父母经常说教甚至惩罚学生,以让学生达到跟好考试成绩。使学生的心理压力过重,经常易怒或沮丧,从而导致心理异常。
(三)社会环境的一些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学生享受着舒适的日常生活,这形成了一种惧怕艰苦、疲劳、不忍受挫折、艰辛的不良特征。一些学生盲目地模仿一些书籍、期刊、电影和电视作品,学生被不良习惯所感染。一些学生沉迷于互联网,逃课去打电子游戏,这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四)家庭压力和溺爱
父母对学生的期望过高,无论学生的爱好和专业如何,父母都盲目地发展自己认为优秀的“潜能”,例如要求学生参加音乐、艺术、舞蹈等课外班,学生每天奔波于各种辅导课程,使学生感到身心疲惫。一些父母,特别是祖父母,浪费时间和照顾学生,无论到小事情都不要学生动手,甚至学生做错了事情后根本不进行纠正,让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以后的生活中很承受受挫折或委屈。
(五)情绪脆弱,容易受到刺激
小学生在情感上还不成熟、不稳定,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而且很冲动。单亲父母和重组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对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自卑、封闭和沟通能力差形成了封闭的天性。
(六)学校教育重智轻德。
教师忙于应试教育,没有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是出现问题后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过后也就不了了之。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加强学生的沟通和理解
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原因,很少有学生主动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要求每位教师,尤其是负责任的教师,利用正确的机会和时机,使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通过一对一的访谈,教师可以发现并掌握某些学生的不良心理,然后“开出正确的药物”,耐心地进行引导工作,有效地适应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并鼓励学生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
为了在对话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成为学生的倾诉者和朋友来获得学生的信任,而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疑虑委托给教师。一些学生学习困难,家庭生活失败,当学生感到沮丧和情绪不平衡时,教师应及时提供帮助,安慰并进行真诚的对话活动。真诚地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倾吐内心的沮丧,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各种学科的教学中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能够参与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各种学科的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学科的教师需要能够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以找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建立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相适应的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课堂教学应在教师的领导中发挥充分的作用,教师应以身作则,和学生建立尊重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尽可能地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然后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在新学期开始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适应新的集体环境,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尽快彼此了解,并创建一个友好和谐的学习环境。
(三)捕捉学生的不健康因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小学也是逐步形成个人自我意识的重要时期。因为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对世界没有正确的认识,价值观不明确,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产生心理上的“障碍”。教师需要对学生潜在的心理困境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及时发现学生的不健康因素,尽力提供建议和帮助,使学生正确地评估自己,逐步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丰富的世界,当教师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互动给予真挚的爱,并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时,教师也许能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开出进行适当的举措来减轻学生的心理障碍。作为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学生异常的心理,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并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会能够为学生在黑暗中电亮一盏明灯,年轻人的心会受到鼓舞。
(四)创造环境,多样教育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常规教育外,还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主要有赖于学生所处班级心理环境的状况。老师在教学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要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和平开朗的心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开展班级文体活动,使学生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那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学生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树立爱学校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良好的班级集体融洽师生、同学关系,对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五)建立教育网络并整合教育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家长也应积极与教师互动。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以便建立教育网络和全面的教育机制,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责任心习惯。在此过程中,学校是教育网络的主要创建者。在实际工作中,教师通过组织家长会议、成立家长委员会并使用多种沟通方式,帮助学生的父母形成正确的教育概念和方法。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合作做好学生教育工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指导父母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三、总结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学生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学生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教师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学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俊霞 小学生心理问题矫正教育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3):189-190.
[2]李东芳 浅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50.
[3]孙燕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探析[J].学周刊,2018,(2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