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思路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李洪雪
[导读] 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搭建教学支架,讲述重点难点”“发挥自主探究,调动学生兴趣”“善用教

        李洪雪
        黑龙江省伊春市教育研究院     153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从“搭建教学支架,讲述重点难点”“发挥自主探究,调动学生兴趣”“善用教  辅设备,营造多彩课堂”“立足教学实践,开展校本探究”四个方面出发,对如何开拓语文教研新思路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实践;校本探究
        前言: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情怀的学科,在课堂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文学情怀,体会小说故事的百味人生,品味圣贤的人性光辉,如何充分发挥这些教学重点难点是教育教研的之中的新思路。这也对于任课教师提出更多新的要求,需要在教学研究的过程开拓更加新颖的教学研究思路,基于学生学情状况,搭建正确的学习支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从而真正实现发散多元的教学思路。任课教师还应活用诸多现代化的教辅设备,真正做到搭建多元课堂,发挥教学优势。此外,任课教师应当时刻谨记教研无止境,开展适度校本研究,深度挖掘教研新思路。
        一、搭建教学支架,讲述重点难点
        社会各界对于这一词或许觉得十分陌生,何为“支架”,这如同教育之中不可获取的工具,是搭建高楼大厦的重要辅助器具。学习支架,既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能够带动学生找到学习的真谛,这一思路用在教育教学之中,就是要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辅导作用。以《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教学为例,文言文阅读因与现代的语言表达方式不同,因此想要方面的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需要为学生梳理脉络,这也是教师支架的重点与难点。在概读全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粗略明白文章主要讲述了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洞察辩论才能使得郑国免于灭亡。而文章到底如何将这个故事阐述而来呢。
        任课教师可以想学生提问:
        1.文章之中如何丝丝入扣展现文章层次呢?
        2.基于文章的说理情节,如何展现出过人的逻辑能力呢?
        此时,学生在进行深度阅读,想要全方位理解文章则要读懂每一句的含义,这时候可以从注释词入手。如在“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一句中,敝(bì):动词,害;所与:同盟者;知:通“智”,明智。乱:分裂。整:联合,团结。通过这些注释词入手,则能够了解到这句话的意思是:依靠过别人的力量而去损害别人,这是不仁道的;失去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通过实词、虚词、通假词入手。学生能够理解全文意思时候,则能够明白教师教学支架提问的真正含义,能够体会文章中通过秦国晋国与郑国的利比关系,以利益入手是的秦国退兵,歌颂了烛之武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
        二、发挥自主探究,调动学生兴趣
        语文是一门发散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才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重要核心,所谓自主探究,即是要引导学生能够基于某知识要素进行发散探究,能够真正联系到与之紧密相关的要素,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教学为例,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粗略阅读全文,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梳理相关发展脉络,通过多媒体提取段落含义,学生能了解其中林教头沧州遇旧知——陆虞侯密谋李小二疑虑警惕,林教头识破阴谋,怒林冲买刀寻敌——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的相关过程,林冲性格变化的转折点,与前文照应,让陆谦等人通过对话把阴谋的主使者、原因、内容、执行经过,不打自招作了全盘交代,促使林冲性格发生根本转变。在学生清楚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之后,对于《水浒传》的学习欲望得以加深。

此时任课教师可以激励学生全面理解林冲的人物形象,如果学生在“误入白虎堂”“棒打洪教头”“火并王伦”等等都体现了不一样的性格特征,综合上述,我们能够看到八十万禁军教头的别样风姿,他在刚开始的时候循规蹈矩、委曲求全,但也有谨小慎微、机智勇敢的特点,是一位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历史人物。通过这样的教研,真正实现了学生能够将自主探究能力应用到实际,对于语文知识的不断深入,之于学生而言这个更像是一场奇妙旅行,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帮助。
        三、善用教辅设备,营造多彩课堂
        新课改纲要中提出要发散教学模式,杜绝单一讲授,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诸多现代化的教辅设备越来越多的能够运用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于教研思路而言,多样化的教辅设备也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不同的教学难点得以充分解析,这对于营造多彩课堂具有重要帮助。以《短歌行》一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制作完备的教学课件,在课堂开始之前,播放名家朗诵,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诗词断句,纠正正确发音,如?读作yàn;衿读作jīn,这些作为生僻字,有些学生并不认识,通过名家朗诵,学生能够独立划分断句,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其中韵律,体会诗词朗朗上口的美感。紧接着,任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诗词本身,通过字里行间的感悟诗词内涵。首先可以通过其中部分具有代表性字词入手,体会其中情感,如果其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开篇便是直言人生短暂不应碌碌无为而过,而结尾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言更见到曹操效仿周公之心,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在学生了解诗词重点及含义之后,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拓展一些其他资料,如本文体裁,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 “长歌”“短歌”都是汉乐府中的曲调名称,根据歌词音节长短进行划分。一般而言,长歌热烈奔放,短歌低吟短唱。或是渗透曹操的相关人物经历,曹操作为三国时期重要的人物,是一位具有典型文化符号的楷模,结合曹操的人物经历,则能够体会其中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四、立足教学实践,开展校本探究
        语文学科在兼具人文情怀的同时也带有浓厚实用价值,想要全方面的发挥语文教学的价值与意义需要立足生活,带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悟文学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联系自身,真正将语文学习融入成长过程中,体会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这才语文教研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以《故都的秋》一文教学为例,在文章开篇第一、二自然段,郁达夫开篇便点出主题,感叹了南国的秋色不如北方,表达了作者对于故都的眷恋之情。紧接着,作者通过实际情景调动了自身情感,对应文中三到十二自然段,通过具体事物倾诉了秋草“清”、槐树落蕊而知秋意,表述了在他乡悲秋之感。余下段落进行主题升华,再次强化了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对于为何一个秋意让作者感触良多呢?学生们其实无法真正的理解,此时任课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对于秋天你记忆最深刻的一件事。有学生说:“我印象最美丽的秋天是在老家,家里的院子中载种着一棵银杏树,金灿灿的叶子落满了地,像是铸造了一条金色的大道,阵阵凉意吹拂过心头,让人不禁沉醉。”由此可见学生记忆深刻的地方也是家乡之美,而作者感念故都的秋也是一样,这是对于家乡的深刻思念,是镌刻在每个人灵魂深处的基石。通过这样的教研研究,学生才能真正将语文知识活学活用。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思路探究是十分必要的,这对于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安排,吃透教学大纲,从而进行深度的教学以探究。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笔者将持续关注“高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教研思路探究”这一重要课题,以期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研思路,挖掘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勤旺.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索[J]. 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3(6):66-66.
        [2]袁凤兰.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索[J].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13(11):67-67.
        [3]刘洋.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思路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 2013.(11):179-17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