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云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黄卢完小530400
摘要: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学生学习的主要平台是课堂,那么课堂氛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对知识的认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重视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积极课堂氛围;营造策略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非常看重自身的威严,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这种课堂氛围比较沉闷,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认识到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并且也在不断地探索营造课堂氛围的有效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课堂氛围的营造,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水平。
1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互动的过程。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保证教学效果。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下,促使学生轻松地进行学习,缓解学生学习的压力,能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新知识,增加学习的动力[1]。并且,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会缩短,从而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更加乐于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找到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适当地调整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
2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策略
2.1保持良好的教姿教态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良好的教姿教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学生的模仿对象之一,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学生们的关注[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格外注重自己的言行和态度。并且,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是营造课堂氛围的关键人物。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教姿教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自身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从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意自身的形象,穿着务必得体大方,在课堂上要使用文明用语,并且始终保持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爱学生,用亲切的态度与学生相处,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护。最后,教师还应该多鼓励、赞美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2.2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乐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并且积极地参与学习,和教师进行互动,从而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兴趣的重要性,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学习型的人才[3]。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备课的过程中,添加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在讲解《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太空相关的图像或者视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天性,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带着兴趣学习,为学生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2.3重视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积极课堂氛围形成的重要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加强师生活动,并且多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提问或者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利用良好的师生活动,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4]。另外,教师应该避免过多地批评和指责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及时地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及时地纠正错误,鼓励学生再接再厉。教师的鼓励可以帮助学生保持对于学习的热情,增加学生的动力,从而更好地活跃课堂的气氛。
结语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积极、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为学生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探索更好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文斌.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积极课堂氛围的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0,18(13):63-64.
[2] 魏玉强.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轻松的氛围[J]. 当代教研论丛,2019,15(09):64.
[3] 唐宏.小学语文教学中营造活跃课堂氛围的策略研究[A]. 2020年学校管理与教学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20
[4] 杨桂齐.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策略[J]. 中华辞赋,2019,24(06): 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