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周艳丽 庞晓瑜
[导读] 利用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示范教学内容,激活教室氛围,

        周艳丽 庞晓瑜
        河南省商丘市实验幼儿园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实施课堂教学,示范教学内容,激活教室氛围,创设教学情境。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限制孩子的学习欲望,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园学前教育是必然趋势,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可以促进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园;集体教育
        信息技术是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等实现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一体化的现代科学技术,其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实时性等优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变化。近年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幼儿教育系统,向传统的“纸笔教育”注入新的活力,简化复杂性内容,帮助孩子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帮助幼儿园孩子感受到现代发展,感受学习乐趣,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为此,笔者根据实际幼儿教育经验,对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研究,为各儿童教育同事提供参考和交流。
        一、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意义
        1.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幼儿园的学前教育,形象化传统教育,立足于儿童身心发育特点来设计幼儿教育方案和教育计划,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
        例如,在指导班上的孩子们学习《小鸡出壳》这首儿歌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我们班将迎接一位特别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孩子回答:“想。”然后,教师在大屏幕上给孩子们看鸡蛋:“这是鸡蛋宝宝。你认为这个鸡蛋里面有什么动物?”孩子们纷纷好奇。有人说“小鸭”,有人认为“小鸡”,有人认为“小鱼”……在孩子们感兴趣的时候,教师按下“播放”按钮,画面再次变成了“动作”。蛋壳绽开,圆黄的头露出来,尖尖的嘴露出来,等不到蛋壳破裂,孩子们立刻异口同声地说:“小鸡,小鸡!”班里的孩子很兴奋,思维方式也一直遵从教师的教导,提高了教学效率。
        2.有效提高幼儿创新能力
        创新是现阶段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而且是当前幼儿园教育的重点,如果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幼儿园教育,幼儿教师将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优势和空间实时优势,将多样化的世界引入教室教育,在丰富教育内容的同时,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更有效地提高孩子的创新能力,为今后其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育《小猫钓鱼》的教育故事中,教师们把故事内容作为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随着故事情节的进行,通过移动鼠标在孩子们面前显示故事画面,在讲最后一页的故事时,教师们可以不告诉孩子们故事的结局,在大屏幕上给孩子们看“大问号”,让孩子们根据故事前面的内容创作故事,自己设计故事的结局。如果孩子们不记得以前的故事内容,就让他们用手滑动屏幕上的照片,选择自己想复习的故事,再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的同时,老师鼓励孩子们大胆想象,给孩子们创造有趣的故事结尾,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
        3.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全面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家长和社会人员越来越关注幼儿园前教育,幼儿园方面不仅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式,将信息技术引入幼儿园教育也是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突破了教育难点,突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还能减轻幼儿教师的工作负担,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更加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例如,对于大班的孩子们来说,幼儿教师们会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决定自己的休息时间,不像小时候那样提醒孩子们去厕所或者喝水,但是有很多孩子会忘记利用休息时间去厕所。

因此,幼儿园老师拍摄了孩子们休息中的各种场面,制作了《小朋友的课间》微量级的演示文件。各级教师指导孩子们上课观看,班级学区教学楼的走廊也可以巡回播放。利用孩子们熟悉的场景,回想起孩子们自己上课时间的行动安排,加深孩子们的印象,了解到休息时去厕所,回到教室喝水,最后能和孩子们一起在操场中上课,更有效地培养大班孩子的时间观念,为不久的将来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做准备。
        二、信息技术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1.利用信息技术导入课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幼儿园的孩子们的兴奋时间很长,不能很快进入课堂的学习状态,上课到一半时也会有孩子们还没有安静下来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引入课程,通过声音和照片等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从课程开始就能将孩子们的思维从游戏中吸引出来,在吸引孩子们的同时,还能帮助我们顺利进行课程。
        例如,在音乐活动《小茶壶》的教学中,在上课时,老师利用flash课件收集动画和声音,给孩子们导入“茶壶”的角色,将茶壶拟人化,用“咕噜咕噜大家好”的声音问候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然后让孩子们看到茶壶的肚子“又胖又圆,身体又矮”,在电脑上的茶壶上唱着“我又小又胖”的自我介绍,茶壶的把手和注水口的长度是什么特征呢?一边吸引孩子们对茶壶的动态印象,一边无意识地唱了《小茶壶》首歌,课堂教学效果好,孩子们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2.利用信息技术示范教学内容
        幼儿园孩子的思维发育还不完善,他们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不能完全理解教师抽象内容,教学效果不佳。与此相对,幼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觉性,利用信息技术的声音、视频功能,全面演示教学内容,给孩子带来直觉体验,简化复杂性,减轻困难,帮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和事物道理,有效提高孩子幼儿园的学习效率
        例如,幼儿园科学活动《毛毛虫和蝴蝶》的教育,以前教师们主要使用照片和毛虫、蝴蝶教具进行示范,教学方式不灵活,内容单一,孩子们不想听,教学效果不好。目前,教师们利用信息技术,在上课前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上以动画的形式表现蝴蝶不同时期的形态特征,并让孩子们感受到毛毛虫“破茧成蝶”的过程,了解蝴蝶一生的变化过程,了解蝴蝶不同成长时期的形象和动作特征这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加深了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印象。
        3.利用信息技术活跃教室气氛
        幼儿园的孩子好动,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容易出现上课时坐不下来、心情模糊、说私语、擅自走路等情况。另外,长时间的教育可能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欲望,不仅影响课堂质量,还容易引起孩子们对学习的抵触感。这时,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乐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从中感受学习的乐趣,热爱学习,有效地学习是必要的。
        例如,带着孩子们认识小动物,理解动物们的特征时,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是教师事先准备指导图,使用口头语和肢体语言向孩子们展示和说明。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向小学生展示各种动物的真实形象,插入声音。并且在系统的说明结束后,老师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和孩子们玩“听声音认识朋友”游戏。教师们关闭画面,为孩子们播放动物的声音,孩子们判断是哪个动物的声音,针对判断正确的孩子们,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小印章、小红花等)。在这样的游戏活动的带领下,班级的气氛变得非常高涨,孩子们不仅从中获得知识,还获得了游戏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应用于幼儿园前教育是必然趋势,是我们新时期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科学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刺激幼儿学习兴趣,同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帮助幼儿园儿童度过有意义的童年,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林慧芬.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阅读摘要,2016,(12):151.
        [2]刘兰芬.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现状调查与分析[J].城市家教(上个月),2017,(12):1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