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雅昕
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710048
【摘要】核心经验,是指对于幼儿掌握和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通过对幼儿数学核心经验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数学学习轨迹和特点的分析,大量借鉴生活实际情景和不同形式的游戏等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关键字】幼儿数学学习、核心经验、数学游戏化学活动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幼儿的数学学习不能自然而然习得,需要成人支持幼儿的学习。研究发现,具备良好数学知识的教师会使用专业的数学表述来澄清概念与引导学生思考,能够预示其学生的数学学习成效。这种数学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核心经验。是幼儿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为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了一个“支架”,帮助他们提升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也帮助他们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向抽象提升。所以,教师对核心经验有了充分的了解,外部支持才能成为促进儿童数学学习的“支架”。
一、学前儿童数学核心经验
核心经验,是指对于幼儿掌握和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些至关重要的概念、能力或技能。对于学前儿童的数学学习领域而言,核心经验就是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中可以获得的最基础、最关键的数学概念和能力。可以说,学前儿童数学核心经验是PCK(领域教学知识)中关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是最为核心和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帮助教师确立数学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为理解而“教”;能够使教师的教学更灵活,对幼儿数学思维更敏感,对幼儿数学的支持更有力。
核心经验可以帮助教师更加深入理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而灵活运用。例如,《指南》每条目标下会有不同年龄段的分目标,可以作为教师实施数学活动依据。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如何组织语言,如何去用数学语言梳理相关概念,如何判断幼儿的学习情况,等等问题就成为教师的困惑。而这些都可以通过深入理解幼儿的数学核心经验寻找答案。当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并应用核心经验时,也就将《指南》落在实处了,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小学化”教学现象了。
二、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
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一方面是借取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是融入了以幼儿主体性活动和动作规定性为特征的游戏的形式和因素。在游戏化教学中,既有游戏中的自成目的、对话的、体验的因素,也有教学的有控制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理智的等因素。
基于核心经验的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帮助教师更好地成为幼儿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也能够启发教师设计和组织符合幼儿年龄段特征和认知发展特点的集体教学活动。
三、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在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笔者经过大量的观察与实践,将教师常见的几点困难梳理出来,结合核心经验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策略,希望能给老师一些启示。
问题一:目标设定不符合年龄段特点。
目标既是活动的起点,也是终点。目标设定是否恰当决定了活动是否符合幼儿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往往考虑了知识性,忽视幼儿年龄段特点,导致不同年龄段的目标缺少层次。例如,小中大三个年龄段都有的图形认知活动,教师会将目标定为:能辨别某种图形,说出图形名称和特点。这样的目标反映出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要求都是一样的,没有年龄差异。然而,幼儿抽象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依据学前儿童数学核心经验中幼儿图形认知的发展轨迹,小班是体验和感知阶段,能够笼统感知区分几种基本图形和物体;中班开始关注图形基本特征,能辨别并命名不同图形;大班是整体感知阶段,能识别命名并建构图形。
因此,不同年龄段目标设定上也应体现这样的差异:小班重点目标——能找出生活中某种图形的相似物;中班重点目标——能说出图形名称及基本特征;大班重点目标——能概括图形之间的关系,能拼搭出不同的图形。
解决策略:依据不同年龄段幼儿掌握相关数学核心经验的发展轨迹和特点设定目标。在目标设定中,不仅仅考虑知识经验的达成,更要考虑幼儿再次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品质的发展。
问题二:教师语言规范性有待提升。
在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困扰教师的最大问题是语言的组织。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对教师在活动中的语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在介绍游戏玩法和操作规则时,往往会出现表述不清楚的情况,导致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的目的。例如在一次《数的守恒》活动中,教师说:“请小朋友在纸上画5个圆,这5个园可以排成不同的形状。”圆形本身就是几何图形,幼儿自己不但要画出5个园,还要再排出不同的形状,两个形状说出口对幼儿就会造成干扰,实际操作起来更是有困难。此外,在幼儿独立操作遇到困难时,教师对幼儿的个别化指导缺少针对性,多是直接干预,告知如何去做,这样不利于幼儿思考;也有教师启发:“你再想想对不对?应该怎么做?”这种启发缺少针对性,并不能对幼儿起到启发的作用。
解决策略:教师在设计活动前,应了解其蕴含的数学核心经验是什么,幼儿的数学学习过程是怎样发展的,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提问,怎样用数学语言去表述,设想幼儿应该如何用数学语言解释自己获得的数学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活动设计研磨、与同行的讨论,编写游戏规则等方式提高组织活动语言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教师在介绍游戏规则、玩法时的表述要简单明了,可以根据游戏的难易程度,将游戏划分成不同的难度层次,逐步提出规则,更易于幼儿理解。
问题三:游戏设计欠缺科学性、层次性。
在游戏化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会为了游戏而游戏,却不考虑这个游戏是否科学。例如小班《图形分类》活动,教师请幼儿依据小动物嘴巴的形状喂食不同形状的饼干。从科学上讲并不符合事实,也会对幼儿的科学认知产生干扰。
此外,在游戏各个环节的设计上欠缺严谨的逻辑性和递进性,例如数学活动《有趣的排序》,通常是教师出示范例,幼儿在教师提示下分析讨论引出规律变化,教师总结讲解,帮助幼儿认识有规律的排序,幼儿操作排序。排序难度增加。实际上幼儿“序列”学习的过程是:认识——发现序列的一定规律,但只是简单的模仿,复制——根据示范序列的规律性夫指出与之相似的简单序列,完善——补齐自己所摆序列中缺少的要素,拓展——根据规律性继续进行序列摆放,描述——发现了序列的规律,并命名序列中的最小单位,转化——根据示范序列,采用新的素材构建结构相似的新序列。
解决策略:可以从实际生活的各个维度探寻寻找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借鉴点,思考游戏情境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将幼儿数学学习的方式内化于心,依据幼儿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分解每个活动难度层次,细化每个活动的目标和环节,实现层层递进。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是幼儿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依据核心经验不断调整和丰富教师的游戏化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有效解决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需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徐青.《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黄瑾、田方.《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3]美国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生院早期数学教育项目.幼儿数学核心概念[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高华景.《大班数学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游戏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