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雪娇 张丽
吉林省孤儿职业学校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完善,生活化教学法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将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创造轻松愉快、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并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本文从“引进生活化,唤起兴趣”“加深生活化的探索、理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浅谈新课改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探索。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众所周知,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比,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排斥心理。但是,将生活教学法全面应用于数学课程,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和意愿,还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此外,知识来源于生活,影响着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无处不在。生活就像数学教育的光束,点亮了学生的心情,使无聊的课堂教育变得丰富有趣。因此,将生活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是评价的应用。
一、引入生活化,唤起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句话也适用于小学数学教育,引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高效有效的课堂引进也大大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生活化的引进是新课改以来的崭新、高效的引进方式,其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欲望,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实质的基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利用生活化的引进方式做好课堂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形成积极学习的心理,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究的学习空间环境,最终达到“轻松教学”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例如,在《长方体(一)》课程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首次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度、宽度、高度,以生活导入方式进行课程的导入。即上课前,老师将提前准备的牛奶盒、纸箱、橡皮擦(普通)、书等物体给学生进行展示,并提问学生:“同学们,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你在生活中看到过类似长方体的事物吗?”然后,老师有序地组织学生上台,对长方体物理进行摸、看、比、量,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的特征——具有六个面、十二条棱、八个顶点等。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为以后的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深对生活化的探索、理解
探究是课堂教学的支柱,是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发展和提高的必要措施。生活化的探索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将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中,使生活反作用于于数学知识,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实用能力,使学生在生活探索中学习一定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习数学方法。另外,老师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团队合作探索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动力,挖掘学生的数学潜力,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最大化、最优化的学习收益。
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老师选择以生活教育方法辅助教育,首先,在上课前,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的分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上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引入生活性问题:“小明和妈妈一起在街上买菜,买菜花了15元。
这时,妈妈拿出20元现金交给饭馆老板。老板应该找给小明多少钱?如果小明的妈妈花20元买两瓶饮料,一瓶饮料的价格是3元,商店老板应该补回多少钱?”这样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出本节课主题。之后,老师积极鼓励各组学生自主开展学习和探索,模拟学生在商店买东西的场景,并将学生分成两人一组,针对有疑问的知识点,合作解决具体问题,在相互探索中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量感
除了在课堂上教,还可以利用实际生活来培养学生的量感。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中有很多关于蛋的重量、桌子的长度、院子的面积等,小学数学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量感,还能促进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例如,在教授《长度》的内容时,老师可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首先,数学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长度是一厘米吗?”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橡皮的厚度,有的学生说瓜子的长度。老师让学生用手里的尺子量了拇指指甲的长度。结果是,正好一厘米。老师又请学生估算粉笔的长度,让学生用尺子进行实际测量,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了厘米的概念。老师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步伐,感觉一米的长度,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考察生活中如杯子的高度和电视机的宽度,帮助学生创造计量感。课后,老师为学生设计生活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测量自己的身高,并记录数据,第二天在课堂上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身高,并互相检查测量是否正确、共享测量身高的方法等,使学生在生活化教育中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四、利用生活教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以明确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数学现象、数学案例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从直观的数学现象进行抽象练习,并通过对直观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完成数学概念的认知、判断和推理,有效地实现数学原理的理解和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授《表内除法》的内容时,老师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课外活动的设定进行了知识教育。将教学与多媒体资源相结合,老师通过多媒体展示“5个男生抓到了10只蚂蚱,3个女生采集了15个小花”的图片。老师通过教育指导让学生计算平均每个男生抓到了多少只蚂蚱,平均一个女学生采了多少朵花。学生在这种愉快的环境中积极进行数学直观资源的积累和数学现象的观察,完成除法规则的抽象整合,从直观现象的观察和数据分析中有效地实现了完成数学概念和原理推理的过程。最终,学生经过对数学状况的参与和探索,不仅实现了对数学除法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在知识思维和探索过程中实现了数学逻辑的致密性的提高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化。
综上所述,“生活实践就是教育”,实践证明生活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一种有效实用的教育手段。因此,作为优秀的数学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控制和深化生活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正华.浅谈小学数学如何创建生活化教室[J].科学咨询(教育科学研究),2019(08):71.
[2]姜涛.浅谈生活化教育战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应用[J/OL].学周刊,2019(18):45.
[3]杨霞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2):71.
[4]郭加永.小学数学生活化教育战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