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辉
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摘要:物理这一门学科的问题很多都是来自生活,而在物理课堂上,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物理问题转变为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找到问题中所蕴含的重点,并做出相应的解释。而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理解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综合发展。且生活中的物理往往更加有趣,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感觉到枯燥,学习兴趣更加浓郁。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生活实际;综合发展;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活现象被物理完美的解释出来,再加上物理本就源于生活,在我们眼中常识性的问题,物理学家就会迫切的想要找出原因,这种情况下,从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眼光,就显得极其重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养成许许多多的习惯,这种眼光就是一种很好的习惯,除了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还能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早些改正,在考试中拿到一个好的成绩。
一、结合生活实际,加深知识理解
当学习遇到较难的内容时,无论教师多么清楚的讲解,学生没办法理解,就相当于做无用功。但是,将一些困难的问题转化成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时,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理解问题的所在,这个时候教师再进行引导,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很多,且更加容易理解,而当学生养成这个习惯的时候,在遇到困难的问题时,学生会自不而然的对这个问题进行转化,进行自主思考,进而更好的理解问题,掌握知识点。
例如,我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这一课程的时候,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比如,我会给学生布置任务“测量出课桌的长度、测量出背板的宽度、测量出教室墙壁的高度”,用这些常见的,学生伸手就能碰到的东西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理解。而在讲解结束之后,我会再次给学生们布置一个任务,“每个人回家之后测量出自己的身高,并且询问父母自己具体的出生时间,找出自己现在准确的年龄。”,引导学生在不断的测量中逐步找到这一课程的重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同时,还能很好的拉进和学生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动手动脑,引导学生综合发展
当今社会倡导学生综合发展,但传统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学习上的不足,而牺牲掉学生发展其他方面的时间,而生活化教学可以避免这一问题。
将原本枯燥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辅助学生理解的时候,可以找到相应的道具,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根据这个思路进行独立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综合素质必定得到十足的进步。
例如,我在讲解“运动的描述”这一课程的时候,会让学生从原本的教室转变到操场中,因为这一课的内容和运动有关,所以,我会在讲解开始之前,给学生布置下任务,“当一个在前面跑得慢的人,和一个在后面跑得快的人在跑步的过程中对视,在两人眼中,对方分别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这个问题听起来不难,但真的思考起来,你会发现其中有很多难以分辨的点,对学生来说,更加困难。而这个时候我就可以用这个问题开启这一篇课程,学生带着问题听我讲解,效果会好很多,而在讲解结束之后,学生还是不知道答案,这种情况下,我会让学生亲自前去体验,答案自然也就轻松得出了,那种满足感也不是玩耍能够达到的。
三、消除距离感,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个很不讨学生喜欢的学科,因为其与生俱来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离自己很远,不知道如从下手的情况。而将原本难度很高的物理问题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生活问题,学生和物理之间的距离感被消除,学习兴趣自然也会更加浓郁,且这个过程会在初次得到改善之后,继续发展。学生在不断的前进中,不断加深对物理这一门学科的喜爱,为之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我在讲解“运动的快慢”这一篇课程的时候,会在讲解开始之前,对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一辆小车以每小时五十千米的速度行驶,在小车后面有一辆大车以每小时六十千米的速度行驶,两者谁运动的快?”,其中常量很多,但学生通过常识可以得到大车运动的快,这种情况下,我会对学生产生诱导,让其以为自己的答案是错的,而后带着疑问,走进我的课程中。讲解结束之后,学生还是没办法理解的话,我会带着学生到操场,亲自体验一下这个问题,让学生一个扮演在前面走得慢的小车,另一个扮演在后面走得快的,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这一章节的内容,辅助学生理解的同时,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综合发展。
总而言之,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的各种各样不如意的事情,学习还要继续,遇到困难也不能放弃。初中物理课堂引入生活式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且这种教学方法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在动手动脑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于淼.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现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
[2]赵娜娜. 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