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蓓
上海市新云台中学
数学对话是学习者与数学“相遇”的过程,即数学与人相遇并最终实现学习者创造性转化的过程。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我对自己理想的数学课堂进行了勾勒: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相互对话,课堂里充满欢声笑语,同学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写着、算着,时而热火朝天的讨论着,时而静静地思考着,时而激烈地争辩着。然而,现实却并不能如愿,老师往往是竭尽全力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使劲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着老师咀嚼过、加工好的现成知识,课堂上平平淡淡,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生命的灵动与跳跃,缺乏思维能力的激活与点燃。课堂中的数学对话,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不敢开口对话、个别学生垄断话语权、师生对话多,生生对话少、对话不充分,无法深入、对话低效,没有抓住本质等。
一、提升数学对话能力的策略
数学对话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对话能力是一种习惯养成,需要教学中潜移默化、持之以恒的长期培养。
1.创设安全信任的课堂氛围——促对话的孕育
教学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敢于开口和同伴多对话,手把手教会学生如何和同伴进行数学对话,慢慢从少到多,从不会对话到大胆自愿多对话。 “试一试,说一说,说错了,没关系,再想想”,面带微笑,鼓励同学们多交流、多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探讨。
2.选择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促对话的发生
开放课堂上课形式,课堂需要翻转和超越,放开手脚,为孩子们的对话多预留一些时间,不拘泥于形式和位置的约束,同桌、前后左右、甚至可以随意走动, 和自己喜欢的同学对话。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互助小组,利用前后左右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建立小导师制,每个成员都轮流做小老师,互相批改作业,互相检查数学公式定义的理解,查缺补漏,你追我赶,随时都可以向老师、同学提问求助,不懂就问,及时修改订正。
3.建立激励评价制度——促对话的发展
“想法很不错,再开动脑筋,试一试;没有听懂,没关系”,激励性评价要真诚自然、发自肺腑,既让被表扬的同学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可,提高其自信,激发其参与对话愿意表达展示自己的欲望,又为其他同学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
4.打造智慧型课堂——促对话开花结果
智慧的老师往往善于变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把问题抛给学生,让课堂充满艺术智慧,调动学生之间对话争辩、互动交流,让学生在对话碰撞中重新调整思考问题,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借鉴学习别人的优点,共同提高和进步。“你是怎么想到的”,“我怎么没想到呢”,通过和同学、和自己的对话,不断的反思、叩问自己,互帮互学,让学生之间相互对话,互相评价,共同提高和进步。
5.培养对话交流的意识和习惯——促对话能力的提升
教师经常性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时时数学对话,处处数学对话的意识和习惯。组织学生与教材、书籍、老师、伙伴、家长、网络及自己进行数学对话,开拓数学视野,培养优秀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教师还要善于搭建同学们相互对话的舞台,例如可通过思维导图来引发学生思考。请学生分享在制作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和疑惑,如何开篇布局,如何抓住章节的主要内容以及重点、难点。
通过同学间的对话分享、交流展示,每个同学风格迥异的思维导图五彩缤纷地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学生自己的作品被同伴们认可、倾听、赞美;自己也获得了一个成长、进步的舞台,留下一份美好而难忘的学习成长新体验。
二、培养数学对话能力的关键
数学对话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和培育。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引导,是数学对话能力培养的关键。
1.精心设计话题,引导学生有话可说
从简单问题入手。教师精心设计话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先一句一句地说,慢慢尝到会说一句、两句也是很开心快乐的事情,再逐步提高其乐于对话、愿意学习的积极性。
2.层层铺垫,引导学生抓住对话本质
教学中要能够适时的、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自己提出一些有探究价值、迸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问题,以改变传统的“缄默”教学模式,和学生一起对话,体验高层次、高品质的数学思维。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时,先请学生在黑板上尝试用列表描点法画出简单的二次函数,同学们相互对话、探讨发现“上加,下减”的规律。最后通过对话、讨论、类比、探索出一般的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特征。
3.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实现创新
对话什么,何时对话,只有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在设计教学内容和目标时,心中装载学生,俯下身子,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角度预设学生所有可能的想法、做法、出发点、可能出现的问题、困难所在,在学生会而不全,或者完全不懂、无法准确表达的地方特意停下来,为学生的对话留下时空。
例如完全平方公式,很多同学都会遗漏中间一项,错误地写成,学生的理由是,同学们自己说出二者的区别,有的同学这样理解和记忆:首平方,末平方,2倍首末中间放,方便而又快捷。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由对话,明辨是非,数学对话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发现认知的不足,在自我对比、反思中领悟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真谛,培养数学能力,提升数学素养,让课堂收到意外的精彩。
三、培养数学对话能力的实践体会
通过每天的数学对话,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学们一个个成了“爱提问题”的小能手,看到老师,总会有一大堆的问题:“老师,,为什么要加绝对值呢?平方和开方互为逆运算,可以直接得出吗?……。”
数学对话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学生都脑洞大开,激发了每个学生的数学细胞和无限的学习潜力。长期坚持数学对话,学生敢思、敢想、敢说、敢做,增强了自信,记录了成长。例如,在复习整式加减运算时,初三(2)班的张同学说:“通过与老师和同学们的数学对话,我意识到了自己主要犯了三类错误,一是合并同类项之后当某个单项式的系数为0时,这个单项式的结果是0,二是合并同类项时要仔细,尤其四括号前面是负号时,括号里的各项要变号。三是合并同类项时,数字系数的加减运算如-1+2=1要仔细,不要粗心大意算错了。”
数学对话,激发了数学思维,催生了数学想象,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伴对话、交流合作、自主探索、自我学习更新知识,终身学习尤其重要,这些才是指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数学对话,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内在需求,让学生通过对话来梳理思维,整理思路,破解一个个数学迷思,挑战数学难题;运用自己的嘴巴表达出一个个奇思妙想,共享自己的数学智慧,充分思考自由对话,学习自然地发生着,思维在碰撞、灵感在迸发,自信在增强,个性在张扬,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思维被点燃、激活,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只有在课堂上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对话,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学生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如何与伙伴之间展开对话与辩论的?不断点燃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激情,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获得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总之,数学对话,让同学们由原来害怕数学、不喜欢平面几何说理,到现在慢慢喜欢上数学课,逐步成长,愿意和同学、老师交流分享数学的点点滴滴,在期末全年级阶段练习中,班级平均分高出其它平行班10分的好成绩。数学对话,营造了一个人人参与对话,人人都有收获,共同创造出一片数学对话的乐园,人人愿意学习、乐于学习的氛围,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数学对话让学生在数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自由地呼吸,大胆地创新、创造,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