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的教育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杨树会
[导读]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杨树会
        北京市昌平区实验学校       邮政编码:102200
        【文章摘要】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挖掘教材已有的“节能减排”教学资源、创设富有趣味的“节能减排”教学情境、自编贴近生活的“节能减排”练习题目等方法渗透“节能减排”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节能减排”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科教学  节能减排  教育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
        节能减排就是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排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理念关于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节能减排”出自于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在实施措施“加强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一项中具体指出:“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
        数学作为传承人类文化的学科,在基于生活的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帮助学生树立“节能减排”的理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二、具体实施
        (一)挖掘教材已有的“节能减排”教学资源
        在“大数的认识”教学中,我国每年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达四百五十亿,需要砍伐二千五百万棵树。在“小数乘法”教学中,学校食堂每周要用掉1200双一次性筷子,每双筷子0.03元,每周用掉的筷子一共多少元?对学生进行“我不用一次性筷子”、“我自己带筷子”的教育。
        在“分数乘法”教学中,一个垃圾处理场平均每天收到70车生活垃圾,平均每车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约是吨。15天收到多少吨可回收利用的垃圾?本内容可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垃圾分类》一课进行学科整合,让学生充分认识这些“被放错地方的资源”。
        在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你寄过贺卡吗”中阅读材料,(1)生产2000张贺卡要消耗1棵3米高的树。(2)根据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对北京地区机关、学校、企业、商社及邮电等部门的调查,该市每年圣诞节至春节期间的贺卡邮寄量达3000多万张,相当于砍伐10年生树木1万多棵。(3)回收1吨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生产800千克好纸,减少三分之一的水污染,节省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拯救树木”、纸的可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教育。
        还有“正比例意义”教学中某种汽车所行路程与耗油量的比,“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中宁夏同心县年平均蒸发量与年平均降水量的问题……
        教材是承载知识的载体,其蕴涵的教育功能和理念,需要教师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挖掘其中潜在的价值因素,通过科学的处理和有效的重组,实现学生的有灵气的数学学习。
        (二)创设富有趣味的“节能减排”教学情境
        在小学四年级“平均数”一课教学中,创设“节能减排”教学情境。
        【情境描述一】
        1.谈话导入:你知道天然气吗?有关天然气,你了解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你是一名工程队员,现在让你去开采天然气,你觉得这个任务光荣吗?这一环节,学生介绍自己对天然气的了解,在情境中进入平均数的学习。
        2.建立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其意义。
        (1)地质局信息:某地地下平均4千米深度分布有天然气。你认为我们至少要准备多少千米长的采气管道?
        (2)什么原因导致3号井没有采到天然气呢?分别出示图1与图2:
     
              图1                                  图2
        (3)地质局提供的信息有没有出错?以此展开研讨学习活动。
        (4)介绍天然气的开采输出工程,说明它是有限的资源,培养节约意识。


        【情境描述二】
        1.同学们都是爱科学的孩子,出示:你知道吗?抢答百科知识问题。
        (1)世界环境日是每年的(6月5日)。
        (2)每年的(3月12日)是“世界水日”,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排在世界第( 121 )位。
        ……
        2.教师导入:同学们知识丰富。前不久,学校三年级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也进行了一场科技知识竞赛,我们看看两个小组的竞赛成绩……由此引出平均数问题。
        【分析与反思】
        情境一:授课时间正逢临近冬季供暖,附近住宅小区均使用天然气,天然气就在学生身边。创设“天然气开采工程”的问题情境,引起他们关注以前没有关注过的事情。基于学生对平均数的已有了解和生活经验,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学生的认知冲突开始启动学习活动,对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进行深入的思考,以建立平均数概念,了解其意义及求法。最后,结合“节能减排”教育主题,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实现学科教育渗透。
        情境二:由教材中“三年级学生进行科技知识竞赛成绩”拓展为“同学们抢答百科知识问题”,在简短的百科知识问题中,向学生普及节能宣传日的常识。
        借助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例,将学生置于一个富于趣味的情境之中,增加学生对能源的认识和了解,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认识,达到“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从小培养的目的。
        (三)自编贴近生活的“节能减排”练习题目
        在学生学习完“用分数、百分数解决问题”之后,给学生出示一道自编题。
        【题目描述】
        首先,呈现“你知道吗”。这一环节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关于水的计量单位换算,生活用语和常识性知识,有关污水处理问题和专业知识用语。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自编题意,为正确解决该问题提供认知基础。
        ⑴一般情况下水:1升=1千克
        ⑵什么是“生活用水”?生活污水流去哪里了?(如图1所示)
                    
                            图1 水资源需求与供给情况示意
        ⑶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如图2)。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以“日处理能力多少万吨”计算。
 
图2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示意图
        第二,呈现自编题目“请你来解决问题”。
        题目叙述:如果每人每天用水量按照230千克计算,排污水量为用水量的80%。某地有人口53万人,现在需要建一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来处理这些人口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如果你是该项目的设计工程师,请问:这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应为多少万吨?
        题目要求有三点:(1)从这道题的叙述中,你学到了什么?(2)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3)你用的方法中用到估算了吗?
        【分析与反思】
        本题的创编源于笔者与环保部门的专业人士的交流。调研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一个班的32名学生。
        学生在获取信息“每人每天用水量230千克”后,联想到“粒粒橙或者其他饮料的大瓶约为1升,一箱中有12大瓶,那么我们每人每天需要用的水约是这样的19箱”,继而产生的感慨是“我们每人每天用的水很多,既然这样,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能够多次利用的水要尽量发挥它的最大利用程度”。对于培养学生的节水习惯,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节水意识,不是比强调“关紧水龙头”、“及时修好漏水的马桶”更为深刻吗?
        学生作为“该项目的设计工程师”置身于“建造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情境中,学生在理解情境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独立思考与分析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而然就受到了启发和教育。
        三、总结语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王富主任倡导我们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教育科学发展。把节能减排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之中,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发挥数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节能减排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去感受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的重要性,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节能减排社会氛围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郜舒竹.数学术语的隐喻歧义及其人文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1(2).
2. http://www.ceiea.com?2013年12月30日 10:37 中国教育装备网《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