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中数学课堂中走出来的困难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杨宝明
[导读] 目前大多数省份正在开设新课程。教育部已经发布了普通高校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杨宝明
        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师范大学
        摘要:目前大多数省份正在开设新课程。教育部已经发布了普通高校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三“新”和“旧”问题,对各学科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为有效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许多教师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课程目标,正确把握课堂精髓,明确教材定位,提高教学素养新意,构建课堂。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改;教学策略
        2018级学生面临的是新的高考方案,但普通高中各学科配合新课程和新课程的新教材还在修订中,从2019年或2020年秋天开始使用新教材。除高考综合改革要素外,江苏省为面对“新课标、旧教材”之间的突出矛盾,江苏省教育厅正确调整课程和课程内容,发行《关于调整普通高中2018级学生课程方案和课程内容的通知》,对各科调整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组织高中数学教育活动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数学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精髓,在高考新方案的指导下把握教材定位,运用数学教材,贯彻培养要求,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一、认真研究教材,把握课堂精髓
        课程标准是教师组织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指导。研究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精髓,是教师有效组织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障。那么,如何研究教材呢?笔者认为,将新课标与旧课标进行对比,关注新课标发生了怎样的调整,提出怎样的新教学要求,是有效研究课标的方法。在研究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新课程的变化将重点放在课程理念上。
        理念1: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教师必须切实以学生为中心,实践立德树人,培养学生。这是新课程中为数学教学提供的育人要求。因此,在组织高中数学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树立培养者的理念,充分挖掘数学学科德育要素,利用数学史感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教学方式驱动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理念2: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优化教学结构,精确选择重点内容,减少杂项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有价值的数学知识。南京市宁海中学数学教研组副组长赵立春称“定积分”和“不定积分”部分,其实是大学应该学习的内容。这次删除了,减轻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经过这次调整,高中数学知识框架更加明确,重点更加明确。因此,在组织高中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高中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和数学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内容,帮助他们学习、理解、运用,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理念3: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旧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学生素养的发展要求,而新课程标准发展了学生数学的核心,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组织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时,要彻底分析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维度,确定教学要点,结合教学内容,以素养为指导,以情况为策略,以技术为支持,多种方式向学生探索数学,锻炼数学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理念4: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实践过程性评价。在旧课程标准中,对数学教学的评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进行过程性的评价,但在教学实践中,以结束性的评价为主。新课程指标的目的是将教学评价的关注点放在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的确立上,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因此,在组织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重视教学评价,实现多元化评价。
        二、正确把握教材定位,教授新意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师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素材。从这次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来看,教材削减了大量的“竞争化”内容,更加重视知识的实用化。

根据教材内容的这种变化,在组织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思考如何利用教材达到教学目标。有效利用教材时,教师先用教材教。教材教学是什么?教材教学是指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以教材内容为教学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学生发展需求,灵活应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有效发展学生。
        具体来讲,首先,教师理解教材作者的意图,表达数学知识时,为学生创造教学状况,让学生在体验状况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在学生推测和验证一系列活动的体验中,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积累数学思想方法。其次,教材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有效地连接教学的各个阶段,构建完整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对整体学到的知识建立认知。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思维指导图,清晰地表达各个阶段应该说明的知识,根据内容创造不同的情况,帮助学生通过身边的体验掌握数学知识,确立完美的数学认知。
        三、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是民主的、外向的、开放的,应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自主发现甚至敢于批评争论,让周围环境成为激起学生灵感的场所。有了宽松的创造空间,学生才能敢想敢说,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激发出来,学习的主动性才会增加,使树立学生自我学习的观念,从而付出在行动上,促进学习的提升。
        四、明确素养提高途径,构建课堂教学
        以上新课程理念分析表明,目前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实施指导学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组织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实施等方面入手,明确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途径,建立有效的课堂。
        首先,教学目标是教师指导高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标准,我们要指导学生培养数学核心素养,所以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必须反映在教学目标上。以“基本不等式”为例,设计教育目标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出现的情况内容,让学生把握不等式的概念,设定培养抽象素养的教育目标。根据不等式的证明过程,设定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教育目标。根据不等式图形的指标书,设定培养学生直观想象力的教育目标。这样,在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设置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深入探索教材内容,把握教学要点,还要探索核心素养的方向,为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制订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后,教师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根据教育的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培养数学核心素养需要学生体验教学情况,探索数学的本质。在此基础上,在组织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问题状况,帮助学生思考和探索。例如,在组织进行“基本不等式”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利用不对称的天平对事物进行两次测量,取平均值创造教育状况的同时,让学生能够思考用取平均值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否是物体的真正品质这一问题,由此学生自主地开展物体的真正品质的探索。在阐述新知识内容后,教师采用过程评价方式,应用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学习成果等,发现学生学习不足,调查补充不足,继续发展。
        也就是说,在组织高中数学教育活动时,教师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精髓,正确把握教学理念定位,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新意义的素养,渗透数学核心素养,构建课程。
        参考文献:
        [1]李爱民.新课程改革下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的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7):89.
        [2]林捷.新课改深入开展的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路径探索[J].教育观察,2018,7(12):111-112.
        [3]马三平.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办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1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