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政治课堂文化自信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 连双刚
[导读] 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文化自信被提至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连双刚
        湖南省汉寿县第一中学
        【提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文化自信被提至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与国运、民魂紧密相连。本文立足于核心素养,基于高中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师主体等角度阐明高中政治课堂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得天独厚的功能和优势。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 文化自信
         一、高中政治核心素养与文化自信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与公共参与。
        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应该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那么,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状况如何?
         二、高中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原因
        据笔者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能够认识到确立文化自信对自己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有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深入认知、对中国革命文化缺乏深度的情感依恋、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就及所蕴含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同。从构成高中课堂的因素看,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学生角度:尽管绝大部分高中生爱国心较强,性格开朗、充满自信、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条件下,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极易受到互联网多元化信息的影响。他们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但又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个性,但又独立生活能力差。对于西方的历史、文化、科技、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虽然绝大部分高中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持有正确的态度,但部分学生崇尚西方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自信力不够、自信心不够。
        教师角度:就课堂教育教学而言,教师对教育教学效果起着主导作用,从这个角度讲,文化自信教育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文化自信意识单薄、文化自信教育能力欠缺。部分政治教师还没有真正意识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及教师自身所肩负的重大使命,没有深刻领会课程的性质和功能,教学观念严重滞后,依然把“会考试、考高分”当作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高追求和目标。
        课堂环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网络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中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课堂环境越来越复杂。使得部分高中学生信念异化,理想价值追求被现实利益迷惑,从而表现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和对精神文化的冷漠蔑视。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以影视作品、广播、书籍等为载体,通过媒体网络对我国学生进行“渗透”,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从而消减了当代高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削弱了其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未来发展的信心。
         三、高中政治课堂文化自信教育对策
        (一)从课程内容看:抓住课堂阵地,科学利用教材。


        课堂是最基础的教育载体,是文化自信教育的主阵地。注重《哲学与文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特别重视依托《哲学与文化》教材内容为核心挖掘中华文化教育资源,为通过《哲学与文化》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奠定文化认知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文化自信教育的要求,对《哲学与文化》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的梳理与整合、开发与利用,进一步强化文化自信教育效果。纵观《哲学与文化》一书,处处与文化自信内容相契合,“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但要提高文化自信教育效果,必须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比如,《哲学与文化》中“我们的中华文化”,可补充我国历史进程中文化发展引领社会发展的事例,解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特有的包容性,说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凝聚力、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二)从教学形式与方法看: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
        1、合作探究教学常规化。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推理创新等综合能力。如在《哲学与文化》中“传统文化的继承”授课时可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探究学习小组,让学生课前通过信息网络搜集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素材,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列举出其特点。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动教学的深度互动。
        2、情景教学多样化。情景教学是学生喜欢、老师擅长的教学方式,导语引入情景、实物再现情景、想象进入情景、朗诵体会情景、音乐渲染情景等多种创设情景的方式,都可以助力文化自信教育。“中国梦”、“文化自信”凝聚着中华儿女的情感,具有强大的共鸣效果,是开展情景教学的完美素材。如我们可以通过“再现”老一辈如何追求梦想,如何实现梦想等情景,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融为一体,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唤起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热情。
        (三)从教师主体看:牢记自身使命,提升关键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所以,思政教师要牢记自身使命,提升关键能力。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文化自信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自身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领悟中国革命文化,学习感受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就及所蕴含的价值。要进行充足的知识储备,培养深厚的理论功底。不然,教师自己都没有文化自信,或有自信但说不出什么道理,又怎么去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呢?其次要强化自身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中有关文化自信教育要求的认识,并将其付诸教学实践。要在深入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自觉将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课程目标要求贯穿于现有的高中政治教学的全过程,并根据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使文化自信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总之,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作为一名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之真正成为中国梦的主动践行者。
         [参考文献]
        [1]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04):21.
        [2]曹群.论文化自信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价值认同[J].思想教育研究,2017(4):95—99.
        [3]刘美彤.文化生活教学中高中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探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7:13-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