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阳
济南市章丘区道通实验学校
摘要:本文中的初中体育有效教学注重从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入手,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激发他们的体育学习热情,最终达到增强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效果。在增强初中体育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软件授课法、游戏教学法以及团队协作法三个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旨在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生本理念;初中体育;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相应内容内容的授课上,并采用重复练习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而导致部分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严重的排斥感,而构建有效性的初中体育课堂便成为空谈了。针对这种状况,初中体育教师可以落实生本理念,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开展相应的体育授课,构建符合学生认知,贴近学生生活的授课模式,达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能力的目的。
一、运用软件授课法,增强学生的素质耐力
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软件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体育软件,增强体育授课的灵活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构建具有竞争性的体育授课模式,真正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素质耐力,获得良好的软件教学效果。
例如,在开展培养学生素质耐力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体育软件的方式,开展体育方面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在相互竞争的过程中,获得体育素质的增强,增强体育软件教学的有效性。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学习软件的用法。教师运用微课的方式,讲授学生“悦跑圈”的使用方法,并制作相应的习题,考察学生“悦跑圈”软件的使用状况。第二点,制定跑步规则。教师制定如下的跑步规则:学生需要向教师发送具体的跑步目标,比如,每天的跑步距离,也在此软件上,进行相应数据的发送。教师根据学生制定的跑步目标,以及相应学生的体质,适时地引导学生降低,或是提升跑步目标。第三点,展示跑步效果。为了检验学生的跑步效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跑步竞赛,并在比赛结束后,鼓励获得较好成绩的学生,分享跑步经验。通过运用软件教学的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自主权,并以比赛的方式,检验学生的锻炼效果,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素质耐力的目的。
二、采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学生身体灵敏性
在初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锻炼学生身体的灵敏性,获得良好的体育游戏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游戏教学结果,适时地引导学生思考,真正让他们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去反思,去感悟,真正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增强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灵敏性,教师采用“捕鱼游戏”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在捕捉,与被捕捉的过程中锻炼身体的灵敏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讲授游戏规则。教师讲授如下的规则:渔网只能碰小鱼的后背,或是胳膊。假如小鱼的后背,或是胳膊被渔网碰到,则小鱼迅速变成渔网,并开展捕鱼。第二点,讲授注意事项。渔网在捕捉小鱼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合理的距离,不能因为游戏发生推搡的状况,否则小鱼和渔网同时取消比赛资格。第三点,制定奖励规则。此次游戏的时间为二十分钟。
假如在这二十分钟内,渔网的捕鱼数量大于13,则每个渔网可以获得一个足球模型;假如在此时间内,部分小鱼未被渔网捉住,则这部分小鱼同样可以获得一个足球模型。第四点,简要介绍游戏过程。在游戏的初期,由于渔网是数量较少,他们非常努力地奔跑,捕捉小鱼。小鱼由于数量众多,对于渔网的捕捉,放松警惕。在游戏的中期,由于渔网面积增大,可以较为轻松地捕捉小鱼。小鱼开始提高警惕,并迅速地逃避渔网的追捕。第五点,展示游戏成果。在游戏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游戏成果。小婵积极地举手说:“通过这场游戏,我真正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生活中积极地锻炼身体。与此同时,我也意识到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即小鱼只顾自己,并未团结,共同应对渔网的追捕,进而导致最终的失败;渔网较为团结。他们制定相应的目标,并且劲儿往一处使,心往一处聚。”通过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教师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增强他们的反应能力,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初中体育游戏教学的有效性。
三、使用团队协作法,提高学生的奔跑速度
教师可以运用团队协作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奔跑速度,真正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激发他们的潜能,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增强团队协作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身体素质,制定最为具有适切性的初中体育模式,让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体育学习的魅力,获得良好的综合体育教学效果。本文注重从锻炼学生的奔跑速度着力,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的奔跑速度,教师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并在此过程中,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克服自身的惰性,提升他们的奔跑速度,获得良好的合作教学效果。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第一点,制定比赛规则。教师制定如下的比赛规则:每组有4位学生。各个小组之间进行3200米的体育竞赛。与此同时,教师讲授学生接力棒的具体使用方法,并运用随机挑选学生的方式,检验他们接力棒的掌握状况。第二点,划分比赛小组。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教师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体质,以及主观意愿,进行相应的小组划分。第三点,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性地对学生说:“各个小组要想取得较好的成绩,组内成员要积极地配合,并思考如何取得胜利的策略,注重从集体的利益出发,开展相应的竞赛!”第四点,展示比赛状况。教师运用文字,简要介绍相应的比赛状况。小婵奔跑的是最后一棒。由于小婵的身体素质较差,她在最后400米的位置,放慢了脚步,并出现呼吸急促的状况。组长小陈看到这种状况后,积极地号召大家,为小婵加油,并喊出如下的口号:“小婵,我们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一定可以跑完最后一棒,为本小组争取荣誉!”小婵在听到本组的鼓励后,浑身充满力量,并咬紧牙关,迈开步伐,飞速地向终点奔去。最终,小婵以快于第二名0.8秒的成绩,获得本小组的第一名。通过此次体育活动,体育教师感受到要想提升学生的奔跑速度,除了常规的体育锻炼外,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真正让他们在战胜自我,战胜惰性的过程中,获得奔跑速度的提升,获得身体素质的增强,获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开展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真正构建具有时效性的体育授课模式,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体质,更为注重塑造学生的优良品格,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提升个人的体育教学能力,并真正秉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准备一桶水”的原则,并从多个角度,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方法和观念的学习,优化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增强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为增强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朱军.解析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差异性教学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6(04)
[2]范正祥.新课程背景下初中体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16(14)
[3]丁驰中.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