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体育中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廖安丽
[导读]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其他方面发生了的巨大变化,

        廖安丽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第七小学
        摘要: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其他方面发生了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并让人们产生了新的观念。在此基础上,教育教学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教师不再单一的关注学生的运动水平,而是花更多时间优化教学观点,开始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体育锻炼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在小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教育的视野不能只围绕在课程中组织体育活动,而应考虑到小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体育实践活动,以便小学生可以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真正养成好的习惯,在以后长期坚持体能训练。
关键词:小学体育;培养兴趣;锻炼习惯
        体育教学一直被人们视为没有作用的学科,许多小学生还不知道学习的体育对身体的重要作用,无法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这不仅影响了体育课的质量,而且限制了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为了有效地培养小学生对运动的认知并改变他们对运动的态度,教师可以开设各种体育课程来提升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度,增强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小学生行为能力以及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时期。在体育课程中开展体育教学,这通常可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在实践中可以确保学生随着长期坚持体育运动,使学生的身心都可以健康成长。为了在体育课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教师应在兴趣爱好、技能培养、方式方法三个方面出发制定培训计划,可以真正优化教学体系并促进小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一、培养兴趣,鼓励运动爱好的发展
        小学生对于一名既能指导自己学习又能促进自己成长的教师,一定持着支持的心理。优秀的教师会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提升不仅可以快速提升小学生融入课堂中的进度,还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提升教室里的学习气氛,避免教室中气氛变得枯燥无味。但是,有些教师并没有充分激发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只能导致教学形式化,事倍功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让人们持续某种行为的不竭动力,小学生体育教育也是如此。为了提升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教师需要加入更多不同于传统课程的新元素,并且要与小学生的身心特性匹配,这样才能使小学生感兴趣。体育教育注重自由互动、音乐音量、现代新元素这三种新的体育教学方式,创造令人兴奋的体育课程,营造快乐的体育氛围和正确的审美观念,激发了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一)增加自由交流的元素,营造快乐的氛围
        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弱,集体意识尚未形成,体育运动主要注重户外教学,因此“高度组织化”已成为小学体育教育的规范。它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未能在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中发挥充分的作用,也无法满足学生对趣味课堂的要求,集体行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学生思想的开放,限制了人际交往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在适当的时候融入自由交流元素,并通过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来营造愉快的体育氛围,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自然会在快乐的氛围中产生。
        (二)增加音乐音量以激发积极情绪
        体育锻炼是一种运动形式,其本质是对身体力量的协调和锻炼。最持久和最强大的力量总是来自内心产生的情感,而运动是触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小学生对情感有很好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整合音乐元素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将其转化为参加体育学习的动力,从而满足小学生的需求和对运动的兴趣。
        (三)添加新的现代元素以促进审美适应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体育运动也应该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也就是说,体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应仅仅局限于固定的模式,而更应适应现代进步的思想和出现的新事物,并吸收这些新鲜事物的优点进行改善。

这样,体育教学始终可以保持先进行,与学生的现代审美观念相匹配,从而使学生可以自觉地参加体育运动。
        为了在小学体育课中帮助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必须在小学生体育课中优化教学的形式,增加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只有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来激发他们主观学习体育的兴趣,学生才能在将来独立完成体育锻炼,从而培养小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因此,在小学生体育锻炼中养成小学生的运动习惯时,教师应首先了解小学生心理兴趣,然后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兴趣需求优化教学观念,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满足他们的需求,获得有有趣的体验,从而鼓励小学生形成积极运动的态度,并为发展体育教学提供内在动力基础。
        二、合理设计小学生运动活动
        体育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体育学科大部分教学场所都位于相对开放的场所,例如学校操场。因此,在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会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样能为小学生提供多样的体育活动,以此来提高小学生的运动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在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过多地干扰了小学生,这引起了小学生的不满情绪。鉴于此,体育教师应调整教学观念,把握引导教学的程度,尽可能提高小学生的运动技能,为基于技能发展的体育教学打下基础
        为了养成小学生的运动习惯,教师不应盲目地给小学生授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小学生在运动过程保持锻炼,提升自己的运动技能,以使小学生养成运动的习惯。这就要求小学阶段的教师要使体育教学内容与小学生运动能力保持一致。只有做好基础运动训练的工作,考虑到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小学生才能有效地参与运动过程,真正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并从事体育活动,对他们未来的运动习惯产生影响,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促进体育运动的独立发展
        为了使小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还应该自觉地教育小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这种锻炼方法要求教师充分结合小学生生活实践的条件,锻炼方法在生活中也要具有创新性,使其真正适应小学生生活的发展环境。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真正在生活实践中拓展自己的体育运动能力,从而真正在生活实践中贯彻体育运动习惯,并通过实际发展保持自己的体育习惯,使小学生获得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从而能长期发展下去。
        例如,传统的跳远运动需要一定的场地规模以及位置限定,这样的条件限制使小学生很难真正提升自己的技能,对保持小学生的运动习惯是没有益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对体育教学项目方面进行创新。体育教学可以带领小学生找到相对安全的开放空间,并为小学生提供学习使用台阶测量和标记技术的机会。通过教师以生活为导向创新教学,小学生可以在生活中拓展更多的体育活动,这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发展体育运动和养成体育习惯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只有通过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进行教学优化和教学策略的开发,才能真正创造出满足小学生学习体育所需要的条件,对小学生养成的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为将来的小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为小学生身体健康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条件。此外,发展小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也是必要的,并且需要根据小学生运动的条件和以往的体育教学模式重新研究这个话题,根据现代教育开放灵活的理念,体育教师要克服传统的教学障碍,为现代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即“自由”、“音乐”和“现代”三个关键词,在此背景下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小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邵渊.小学体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运动习惯[J].考试周刊,2017,(29):166-167.
        [2]施春良.在小学阳光体育中培养学生运动技能的策略[J].学周刊,2016,(35):213-214.
        [3]顾灏.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能力[J].武魂,2013,(09):145+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