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杨松峰
[导读]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

        杨松峰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南湖小学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它对建设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宗旨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才能发展;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当今由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时刻,如何充分利用现行教材,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我认为对迅速提高学生素质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决不能有半点忽视。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渗透呢?通过十年多的美术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谨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一、在美术教学中,发掘教材中的德育点,自觉把德育和美育联系在一起。
        首先在教学中,可以说在所有教材的安排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品德教育因素,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忽视品德教育,应把两者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和美育的因素,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和美育。小学美术课本第十册教材中的《戏剧人物》一课,除了教给学生如何画戏剧人物,如何用服装表现戏剧人物外,重点讲解了戏剧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创造,使国粹走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这无疑是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又如《吃虫草》这课内容虽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可以通过这课的学习增长知识,了解到生态平衡的自然现象,有的学生在学了这课以后,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自己动手创作了一幅画——“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画面上十几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地球的周围。画面上写着:让我们手拉手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把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建设得更加美好。还有《我帮妈妈做个菜》这一课。有个同学是这样设计画面的,妈妈下班回来,看到桌子上摆满了菜后,脸上露出欢欣的笑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一些学生改掉懒惰的习惯,让他们知道怎样才能让妈妈高兴。那就是多动脑筋,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要多去实践。那种“衣来身手,饭来张口”,小皇帝似的生活方式是不可取的,这种人迟早要被社会淘汰。不要怕干不好,只要多想,多做就一定能干好。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要爱美就必须知道什么是美,怎样懂得欣赏美,一个没有美感的民族,它的前途是十分令人担忧的。美术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的作用。开设美术课的重要目的,不能单纯地把它看作是一门学习美术常识,传授绘画技巧的所谓“调剂”性的课程,而要看作是一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的必修课,通过美术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审美活动和审美创造得到健康的发展。
        艺术是创造美的,它能通过对某一种事物的再现,创造出既真、又善、且美的形象,启发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情感,所以我认为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极为重要。第一,在教学中我注重欣赏课教学,对名作、优秀学生作品进行重点分析。 从造型、色彩、构图、思想内涵等方面作重点讲解,使学生清楚优秀作品到底好在哪里,和自己的思想产生了对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学生的审美理论和领悟的获得,绝不可能依靠于说教和灌输,而是完全凭借于学生受到完美媒介的熏染和熏陶,这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小学生天性活泼,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他们喜欢绘画,更爱读带有画面的书,他们渴望从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生活,然而他们分辨善恶、美、丑,自觉地加强抵制或吸收能力还很差。针对这些现象,我利用美术课,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观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并展开讨论,然后把自己的观察所得用画笔表现出来,使学生爱憎分明,把情感高尚的事物吸取出来,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从而有利于抵制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对于改造不良影响,保护他们心灵健康的成长,提高其自身素质,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另外,将竞争意识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在本学期我担任的二年级美术教学中,我开展了“优秀作品”专栏,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评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览,看哪一组的优秀率最高,在全班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此项活动使学生懂得,社会无时无刻不存在竞争,“适者生存”,只有真正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二、美术教学要重视读解题意有意识的启发诱导、根据题意引导学生想象创作。
        美术教育不单纯是传授绘画技能,而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技能时,加强培养学生评价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行为习惯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可见美术教育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部分,是与素质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说,传授美术知识,训练美术能力,培养审美情趣,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就是渗透德育的过程。
下面举一个教学实例。
    美术教材二年级《我的老师》。是以师生关系为主题的绘画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我以自身为例: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我初中的美术老师和大海老师,他每次上美术课都会表扬我 展示我的作品,无形中给我很大的信心,所以成就了我今天的职业,所以从内心深处非常感恩和老师,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看看老师最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然后我给孩子们展示我事先画的我的美术老师的画像。这幅画像 画的是我最喜欢的和老师,和老师有些许消瘦,五官很标准,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脸型是椭圆形。
   其后又给孩子们讲了身边的一些知名的艺术家的恩师。比如:杨之光  恩师徐悲鸿 。 著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杨之光先生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刘文西  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中国人物画泰斗,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吴作人先生从师徐悲鸿先生,早年攻素描、油画,晚年后专攻国画  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最后小结 告诉孩子们 我们都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每一天,感恩老师,感恩父母。我相信你们会从中收获很多的幸福和快乐。课后 送贺卡。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是一个广阔的空间,只要你做一个有心人,细心发现,逐步探索,教学中的这些小亮点就一定会在德育渗透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使我深有感触,美术教材的课题中蕴涵着有许多思想品德教育的成分。这些成分可以说是学生素质中鲜活的细胞,要想让学生达到潜移默化的吸取,单凭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是达不到的,只有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