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案例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 姚丽珍
[导读]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带有故事性质的科普文章。我以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为目标
         姚丽珍
        山西省襄垣县城内第二小学校
一、案例背景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带有故事性质的科普文章。我以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为目标,力图增强小学高学段学生的文字感知能力。小学时期的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较弱,且较为依赖教师的讲解,因此急需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语文学习能力。针对此我调整语文课程教学方案,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有效品读课文内容,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其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以此为前提我展开对《在牛肚子里旅行》这篇课文的讲解。
二、案例描述
        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课程具体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按照目标制定教学计划,以此我根据科学的教学计划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了使学生能够产生学习兴趣,我在课程导入环节中增添趣味元素,以课文题目中“旅行”二字为切入点,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导读问题。起先我在黑板上写下课文题目《在牛肚子里旅行》,随后我说道“同学们,我们要学习一篇很有意思的课文,它讲述了一只小蟋蟀的‘奇妙旅行’,在开讲前老师想问问大家,哪位同学知道‘旅行’是什么意思?”一名学生回答“旅行就是去一个地方参观游玩。”我继续问“那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为什么?”此时课堂氛围逐渐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旅行,因为在欣赏山河美景时心情会非常愉悦。”我顺着学生的回答继续说“是啊,我们都会在旅行中收获愉悦的心情,但是课文中的小蟋蟀却在‘旅行’中非常恐惧与慌张。”此时学生对于我所说的话存有疑惑,我借此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小蟋蟀在旅行过程中慌张的原因。随后我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在此之前我已按照难易程度对本课的生字进行划分,我将生字划分为“必会读写的字”与“必会认读的字”两部分。对于“必会读写的字”,我在课件中展示每个字的笔顺以及正确读音,并带领学生在拼读过程中正确书写生字,比如我带领学生一同书写“旅”这一生字,我说“同学们请跟随老师书写‘旅’字,一定要注意笔顺。”之后我在黑板上按照“点、横、横折钩、撇、撇、横、撇、竖提、撇、捺、”的顺序书写‘旅’字。

在学生已经全面认知课文中的生字词后,我带领学生进入初步感知课文环节,我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并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在学生朗读完成后我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一名学生说“这篇课文主要讲解了两只小蟋蟀做游戏,其中一只小蟋蟀不慎误入牛肚子中又侥幸逃了出来的故事。”我给予学生认可并继续说“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本篇课文的大致含义,接下来我们来划分文章结构,看看本篇课文能够分为几部分?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学生们经过一番讨论后进行发表,其中一组学生代表发言“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第二部分为第八自然段到第二十自然段。”其他组的学生对于这名学生的回答表示认同,我继续说“我们通过阅读了解到第七自然段‘正当这时......’中讲述了红头被老牛吃了,由此可得知第七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进而可将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概述为?”一名学生说“蟋蟀被吃之前和蟋蟀被吃之后。”我予以这名学生肯定。在此之后进入深入分析文章内容环节,我提出一个问题“红头到牛肚子里旅行的原因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在第一部分内容中寻找答案,随后学生总体概括第一部分的详细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红头到牛肚子中旅行的原因。在此期间我为学生拓展有关“牛有四个胃”这一科学知识,并出示牛胃的结构图,分别介绍皱胃、网胃、瓣胃、瘤胃的具体功能,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扩充课外知识储备,并结合这一知识内容讲解课文内容,当我讲解到“我听说牛肚子里一共有四个胃,前三个胃是储藏食物的,第四个胃才是管消化的。”这部分内容时,首先我问“由青头所说的话同学们可知,青头在做什么?”一名学生回答“它在安慰红头,让红头不要害怕。”其次引导学生对应所了解的科学小知识,复述哪三个胃是用来储藏食物的,哪一个胃是用来消化食物的。由此学生能够在理解课文内涵的同时拓展科学知识,以上便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三、案例总结
        我回顾《在牛肚子里旅行》第一课时的讲解过程,并针对此进行教学反思:首先,我认为教师应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产生学习热情从而积极踊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我认为基础知识是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前提条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中包含的基础知识,以此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最后,我认为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内容为学生拓展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中,以此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并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完善学生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是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段特征以及认知能力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够在收获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从而为有效提升文本解读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有利的前提条件,同时还能使教师收获良好的语文教学成果,促使语文教学的积极效用发挥至最大化。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