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
深圳龙城高级中学 广东省 深圳市 518172
摘要:问题导学法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细胞增殖》为例阐述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采用问题导入--设置情境--合作探究--总结归纳的问题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 生物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细胞增殖》中真核细胞分裂的主要方式----有丝分裂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其中各个时期的特点既是本节课重点内容,也是考试常考的高频考点,同时也一直是高一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在学习《细胞增殖》这一节课时,很多同学没有充分理解本节课的内容,而更多地靠死记硬背记住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容易把各个时期的特点记混,导致做题或者考试时出错。为此我尝试过多种教学法来讲授这节课,通过比较发现利用问题导学法更能有效帮助同学理解并记住各个时期的特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学主题
在讲细胞增殖之前我首先创设贴近人体生理的问题情境:多数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个体呢?多细胞生物,每天都有大量的细胞更新,那么新的细胞是如何产生的呢?从而引入细胞增殖。
二、结合教学内容,设置针对性问题
问题导学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选用有针对性的问题。比如在开始讲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时,先导入问题:细胞周期是什么?有丝分裂的过程是什么样的?有丝分裂有什么意义然后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相关内容了解细胞周期的概念,及一个细胞周期所包含的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明白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大致熟悉每个阶段的特征都是以染色体的存在状态及变化来体现的。然后就抛出问题:细胞分裂间期要进行哪些物质准备(从染色体的组成去分析)?同学们就很容易想到染色体组成成分DNA和蛋白质,自然就记住了分裂间期的特点: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三、精心设置问题,循序渐进
在讲前期特点时我设置一系列问题,在间期染色质在细胞核内,外有核膜包裹,一个细胞要把细胞内的遗传物质也不会自动到两个子细胞中,细胞的结构在前期有哪些改变才行?结合图形分析哪些结构不见了,出现了哪些新的结构?同学们结合教材及图片认真思考后很容易想到:核膜得消失,细丝状的染色质得变成具体的结构,这个结构就是染色体,还得有特殊的结构将染色体拉向两个细胞才行,这个特殊的结构就是纺锤丝,连接在染色体的着丝点上就形成纺锤体。然后让同学们结合教材就总结出前期的特征: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同时出现姐妹染色单体。染色体怎么平均分到两个子细胞前要不要排排队,排在哪里?怎么排?从而总结中期特点,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怎么均分才能保证子细胞染色体跟亲代染色体数量一样多?从而引出后期特征: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姐妹染色单体变成子染色体,在纺锤体的牵引下平均移向两极。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最后一个细胞怎样经过细胞分裂就变成两个细胞了呢?细胞的结构及染色体的形态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必须要有真正的核膜核仁,染色体还要重新变成染色质状态,而且植物细胞还要形成细胞壁。进一步总结末期特点: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最终将一个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而且形成的两个子细胞跟亲代细胞染色体数目一样多。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及合作探究过程,最后总结整个有丝分裂的特点和意义。
问题导学法通过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过程,可以提高学生思维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及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老师们的教学效率和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韩秀波;实施问题导学,促进核心素养提升[J];中学教学参考;2018年14期
2.梁江锋;“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珠江教育论坛;?2012年03期
3.于江;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策略研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年10期
4.林凡圣;浅议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学周刊;2011年25期
5.罗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对“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探究;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06期
6.肖萍;“问题导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中学生物教学》?2017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