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华
山东省荣成市第一中学
摘要:心理健康课程在高中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辅助学生处理个人心理问题,指导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然而在现阶段的高中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这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难以真正的服务于高中学生的成长阶段。因此现阶段的心理健康教师亟须制定出相应的有效教学策略改善问题,推动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本文将基于个人教学经验和近年来无休止的理论研究成果,着重探讨这一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继续进行讨论。
关键字:高中阶段;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策略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也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高中阶段的教育环节之中,崭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求学生在接受高中教育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文化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完善的心理健康知识和相应的心理健康技能以更加良好的投入到社会实践之中合理的应用知识与技能。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通常没有动力去学习心理健康课程,这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率。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个人的教学经验,针对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此做好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化工作,推动课程有效性的提高。
一、对症下药,做好学生个体问题分析
每个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并且在实际的成长过程中,高中学生将面临许多不同的问题以及生活经历,这些特殊的成长过程将使得学生产生独特的心理问题与心理环境,由此形成了学生之间具有差异性的心理因素。因此在高中阶段想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该针对学生个体具体的心理问题制定心理咨询计划,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方式,在分析学生当前心理状态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助与教育。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发展特点所提供的指导和建议等,可以使学生个体真正高效率的认识自身的心理问题,并切实的在教师针对性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例如,在高中阶段的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每日对班级学生个体所进行的仔细观察,来面向学习状态相对较差或不稳定的学生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心理问题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这一部分学生找到参与学习实践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障碍,以及内心中的困惑和问题,以此找到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对症下药为他们制定系统的心理咨询计划,以此真正解决不同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能够更积极的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
另外,在高中阶段教师还常常可以接触到一部分由于性格内向和表达能力差而无法在学校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学生个体,这种心理问题常常导致学生难以切实的融入到班级集体之中去,不利于学生团队协同意识等素养的提高。对于这存在这一方面心理问题的学生,教师首先需要了解他们害怕社交互动的原因,即找到学生真正难以参与到社会交际活动中的心理症结所在。只有在弄清问题的症结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真正做到辅助学生正视心理问题,通过要求他们主动与班上的同学进行五分钟的对话每天了解基本情况或是为学生安排一些班级管理职务使学生在管理责任的作用下建立起与他人之间的交流关系的方式做到对症下药合理的引导学生逐步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真正利用针对性较强的引导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组织活动,构建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在“孟母三迁”这一故事的启发之下教育工作者可以认识到客观环境往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想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也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客观环境因素带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例如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之中,教师可以尝尝为班级学生创造集体性的活动空间,以此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活动过程之中展开合作协同实践。这一实践活动的组织方式能够给予班级学生一致的协同方向,使得班级学生个体之间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拉进学生的距离以此构建和谐具有凝聚力的班级集体环境。这一环境的建立能够使得高中学生在班级生活之中更加和谐且关爱彼此,以此从客观层面辅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环境,以此促进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家园共育,明确学生家长教育观点
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家庭因素对于学生的心理过程而言,也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以往心理健康教育概念在教育体系之中的缺失,导致大部分学生家长并未产生明确的心理健康概念,这使得学生家长难以在家庭中建立起符合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心理健康家校共育环境的构建。因此,为了改善这一问题,就要求教师在面对心理存在特定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时,应重视起学生的家庭成长因素,并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在学生的家庭环境之中,辅助学生家长建立起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点,并引导父母配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例如,在面对存在自卑感的学生时,教师应该更多的给予学生以情感层面的支持,通过鼓励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正向的心理引导,以此辅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理,使其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之中去。同时,为了真正辅助高中学生建立起自信心理,教师还应该及时的与学生的家长建立起沟通与交流关系,在交流过程中使学生家长能够认识到自卑心理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隐患,以此使家长能够建立起明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实际参与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之中去,构建起家校共育关系。这使得学生能够在家庭环境之中同样受到家长的鼓励性与支持性情感,在结合教师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理。
四、不断学习,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更加注重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不断地根据现阶段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做好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丰富工作,以此丰富自身的心理健康素养。只有教师始终以终身学习意识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才能真正在心理健康课程发挥出课程的教育优势,及时、科学地服务于有需要的高中生,高效的解决学生特定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教师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素养,学生将在教师更加专业的引导之下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更清晰的理解和认识,以此做到积极面对心理健康问题,并切实、高效地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深层教育目标。
例如在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中,笔者常常以终身学习意识以及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学习,以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进行优化与改良,以此从内部推动教学环节的创新,使得课程能够始终服务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需求。如笔者常常在教学中通过利用先进的数字教学设备对教学内容的表现机制进行创新,使原本枯燥与抽象的心理健康知识能够通过动画演示或是视频等生动而新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更快速的得到学生的接受与认同,使其能够更好的在数字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下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如果教师要开展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首先必须正确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解决方案,以此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始终即将学生的实际心理特征作为核心点与出发点,将辅助学生建立起明确的心理健康概念以及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作为落脚点,依次使学生能够真正在高效的心理课程之中实现健康成长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献惠.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8).
[2]林兴安.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