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杯两盏淡酒”是“借酒消愁”吗?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李永强
[导读] 笔者最近听了一节《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课。教师在讲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分析很到位,

        李永强
        广东省阳江市第一中学        529500
        笔者最近听了一节《声声慢(寻寻觅觅)》的课。教师在讲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时分析很到位,注意到这七个叠词从外部空间到内在心理的转变,也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作者情绪从动作表现到心理直抒的层层递进不断加深的变化。
在讲到“三杯两盏淡酒”时,教师出示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和“借酒消愁愁更愁”两句诗句(PPT上用红颜色突出“酒”字),并讲解古诗词中“酒”与“愁”的关系。随后,教师抛出结论:借酒消愁。
这个环节的处理,笔者不是很认同。
首先,“借酒消愁”这个结论站不住脚。从文本来看,此处的“酒”是“三杯两盏”的“淡”酒。如真要“借酒消愁”,则“三杯两盏浓酒”岂不更好?一喝则醉,醉了就睡,正是“消愁”之意。或者退一步,“千杯万盏淡酒”亦不甚妙?而且“千杯万盏”是夸张,岂不更见“借酒消愁”之用心?
只是,“三杯两盏淡酒”恰恰妙就妙在其“非刻意性”上。上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一环节,教师已成功地解读出词人怅然若失、茫然不知所之的空虚孤独、迷惘无主。这种状态下的词人可以说是“心如槁木”的,剩下的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故下文词人直接点出,“三杯两盏淡酒”在“乍暖还寒时候”难敌“晚来风急”,词人于茫茫然中感寒意,喝酒以御寒,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的反应,其心思固不在酒。此处“淡酒”不能作“浓酒”,除了后者太过刻意之外,还因为作者是一位女性,“淡酒”更符合她的身份——正如关西大汉宜高唱“大江东去”,而二八女子则应浅吟“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当此“淡酒”难敌寒意时,她才醒过来,也不知道当然也不在意究竟喝了多少杯,是“三杯两盏”还是更多?不清楚;而这正是词人此时茫然怅惘的传神写照。“三杯两盏淡酒”之精妙正在于其将作者恍恍惚惚、不知所起的状态传神地表现出来。而“三杯两盏浓酒”也好,“千杯万盏淡酒”也好,都显得刻意为之,与全词的意境完全不符。
还有,下文的“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在作者眼中,都是“愁”的化身,全词可谓所见皆愁、所闻皆愁,真是所在皆愁。这样的效果也是源于开篇七个叠词所奠定的“怅然若失、迷惘无主”的基调,因而执教老师将本词的写作手法归结为“借景抒情”,笔者也是不赞成的。毕竟“借景抒情”更讲究诗人有意识地选择与情感相协的景物来表现情感,换言之,“借景抒情”要求诗人用心经营、精心布局,如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点与面、光与暗、远与近、声与色、虚与实、情与景等等,多有要求,多所注意。而本词则主要表现词人“行尸走肉”般的心灰意冷,借景抒情与之扞格难入。以“触景生情”出之犹嫌不够(毕竟是作者先有迷茫怅惘之状态,再有所见所闻之景),“触目皆愁”(当然,这不是手法,只是一种状态)或许能形容。

词人从“晚来风急”中回过神来,抬眼望(秋雁),近处看(黄花),暗处听(梧桐秋雨),都是无边的孤独与寂寞。想要抓住一些曾拥有过又失去了的什么,又什么也抓不住,甚至连具体想找寻什么自己都不清楚,只能任着一丝本能去看去听去感:这种状态下的词人如何能精心选取意象刻意经营画面呢?这也就是何以本词纯以白描却能成为千古名篇的一大原因。因为,唯有白描才能与词人此时的心境完美贴合。迷惘的词人是既看到眼前景,又不见眼前景。唯有白描才能如此传神地表现词人此刻的恍惚怅惘,词中之景若稍有描摹不仅意境全无甚至还有卖弄之嫌。因而,回到前文,如果说“三杯两盏淡酒”是“借酒消愁”,则其中刻意为之的意味即与整首词的意境方枘圆凿了。
其次,笔者不认同执教老师在这一环节的处理还有另一原因,即我们要注意,其实“借酒消愁”这个结论并非来源于文本,而是源自教师引用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和“借酒消愁愁更愁”这两句诗句。而且“借酒消愁”这个说法在“酒”与“愁”的关系上实在是太现成、太经典了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分析的对象是文本的矛盾,而许多无效分析,恰恰停留在文本和外部对象的统一性上。”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课堂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借酒消愁”。因为在师生的眼中,“酒”与“消愁”本就是统一的——而这正是学生一望而知的。殊不知,阅读教学需要的则是教师引导学生去找到文本表面统一中的“矛盾”与“差异”,从而让学生从“一望而知”进入“原来不知”的阅读状态与期待中。
这种情形反映的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着的严重的“刻板效应”,即在阅读时,师生们习惯于沿用现成的套话、现成的结论,而没有更深入地去理解文本,尤其是运用自己的理解去分析、解读文本。因为用套话实在太方便了,拿来就能用,而且看起来也没有太大问题,甚至于如果没有深入思考的话,根本看不出其问题。事实上,阅读教学上的“刻板效应”,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沿用套话,注意力则不会放在文本身上,而习惯于去外界寻找答案;从而使得思维习惯于在文本表面作“平板滑行”,根本不会也不能深入文本。正如孙绍振教授批评学界长久以来习惯于以“英雄”来评价花木兰一样。殊不知,《木兰辞》并不重在写花木兰的英勇善战,而更侧重以其女性身份的眼光在战争的背景下去看待家庭、亲人及其人际关系。所以孙教授认为花木兰不是“英雄”而是“英雌”,这个说法实在是一针见血!上海的余党绪老师则大力提倡“怯蔽”,他指出语文老师不应该被一些套话、现成结论所遮蔽,要有自己的见解与分析。余老师的意见也是深深地击中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痛点”。
回到教学环节上来,则执教老师在PPT上应重点突出的并不是“酒”字,而是词组“三杯两盏”与“淡”字,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分别突显,我想较为敏锐的同学会有所启发。如果教师再引入“千杯万盏”及“浓酒”与之进行比较阅读,则当有更多的学生能感受到“三杯两盏淡酒”之妙处。或者教师将“三杯两盏淡酒”与“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和“借酒消愁愁更愁”这两句诗句比较,相信一定也会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
其实,执教老师不仅在前面七个叠词环节表现得好,在后文讲解“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时也非常精彩,这节课也获得听课老师的好评。“三杯两盏淡酒”不能解读为“借酒消愁”,这个说法只是笔者在听课时一瞬间的想法与思考,未必经得起推敲,还有待方家指正。至于所指出的“刻板效应”现象,则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的常见问题,在此提出,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警醒,提醒自己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努力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并与执教老师共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