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下子”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邓金花
[导读] “天底下所有职业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最无私的”。

        邓金花
        湖北麻城市第二实验小学 湖北省 麻城市 438300

        “天底下所有职业中,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最无私的”。我们每个做教师的,都期盼着在学生的身上播撒这份无私的爱,并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于是“望生成龙,盼生成凤”成为普天下为人师者最大的心愿。可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感觉事与愿违,学生们的现实表现和我们教师的期望存在太多的差距,我们的苦口婆心和孩子们的屡教不改,有时会让我们当教师的身心俱疲,感觉好累。那么,我们究竟要怎样做,才能让老师的愿望与孩子的表现得到和谐的统一、实现最佳的平衡呢?作为一个小学教师,我有一些粗浅的体会,总结起来就是简单的“三下子”,在这里作个分享和交流,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一、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沟通
        我们每个教师,都在竭尽全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科学、快乐的成长空间,并为之愿意付出全部。可正是因为这种付出和生活的阅历,让我们做教师的在孩子面前有着潜在的强势感,觉得自己拥有更多更正确的话语权。但我们忽视了孩子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心智正在快速成长。教师的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会直接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反抗。所以,我们每个教师,都要蹲下身子,平视孩子的眼睛,这样才能和孩子实现真正的沟通和交流。记得有个二年级的女孩子,她有近两个多月没有回乡下外婆家。于是她家就计划在一个周末全家一起回去,还提前告诉了外婆。不巧的是,孩子拉丁舞课作了调整,改在那个周六上午。那个孩子很受打击,孩子气上来了,情绪很不好,不上课也不回外婆家。家长把她强制带来学习,在和我沟通的时候,我喝了四杯水,一直等她慢慢安静下来,才和颜悦色地问她,在上拉丁舞课和回外婆家之间,她只能有一个选择吗?那女孩儿的大眼睛骨碌两下,很快就作出了正确的安排:上午先上拉丁舞课,下课后回外婆家吃午饭。正是因为我蹲下身子,平等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没有强制她听从教师及家长的安排,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研判形势、正确选择和调整行程。在这件事上,我认为这个孩子有三点值得肯定:一是平静了情绪,没有在情绪失控时作出选择;二是权衡了轻重,觉得上课更重要;二是调整了行程,实现了圆满结局。通过这件事,我完成对学生处理事情的全程培训,也让自己受益很多。
        二、换个位子,在学生角度思考
         我常说,要教育和培养孩子,首先得自己变成孩子。

因为只有和孩子交换了位置,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教师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了解他们的取向,明白她们的需求,实现良好互动。举个例子,我带二年级的时候,早上有个孩子吃完饭后,总是把碗丢在课桌里不洗,自己去玩了,不知道洗涮自己的碗筷,一批评她就撅起嘴。我和这个孩子妈妈就一起分析,如果我是孩子,为什么我会听不进批评。分析来分析去,我们也悟出了一点门道:既然我已经为不收拾碗筷挨了批评,就算已经付出了代价,如果我再收拾呢,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啊,付出了双重代价。孩子嘴上没说,是不是心里也在核算成本呢?从这以后,如果再碰见这样的情况,我都会进行换位思考,以鼓励和激励为主。“一句鼓励话,胜过百句骂”,现在,这个孩子的表现也大有进步,现在基本上形成了良好习惯,吃完饭后知道收拾自己的餐具,根本不需要老师提醒。
        三、做出样子,给学生树立标杆
        现在的孩子比以前的孩子更加聪明、活泼。孩子在成长,我们教师也必须得与时俱进,不断汲取崭新的知识,为孩子做出榜样。目的就是通过这种无声的教育,耳濡目染孩子,最终实现潜移默化。为了能让孩子体贴父母,我并不提倡过多在孩子们面前表白我们做父母的辛苦、唠叨我们的付出,而是多体贴我们夫妻双方的父母,用我们做父母的孝顺行动来打动孩子的心,做给孩子看,带着孩子干。正是这种身体力行,让孩子也感受到了,并且也有所触动和行动。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家长告诉我,由于头天她加班太晚,吃过晚饭后就歪躺在沙发上眯着了,迷糊中感觉到女儿到房间里拿了条毯子盖在她的身上。这小妮子也知道爱自己父母了。现在想起这件事,依然让她心中一暖!
        老师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我们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知识面广、责任心强的好老师,是孩子们心目中的偶像,可以说是相当地崇拜。作为教师,我就巧妙地发挥偶像的作用。一是用偶像来鼓励孩子。在她做作业出现粗枝大叶的时候,就搬出偶像说话,说某某老师可没想到你是这样的粗心,在她们心中你可是最细心的孩子,以此来鼓励孩子改正缺点;二是加强与其他老师的沟通。经常与任课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在其他学科上的表现,虚心地向任课老师求教如何引导孩子克服不好的习惯,使其不良习惯能够得到及时纠正。也便于任课老师全面地了解班上的孩子,更有利于所有教师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寻找一种更适合个体的因才施教方法。
        总之,对孩子的教育是一门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综合艺术,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凝聚着教师和家长的心血和智慧,要求教师多管齐下和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挖掘孩子的潜力。所谓“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每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方式也应该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我们做教师的都能够在孩子身上多花点精力、多动点脑筋,相信我们就会在孩子身上收获更多的惊喜,体验到更多教育和成长的快乐!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