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材料更好的服务于课堂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班航
[导读] 在小学科学课中,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班航
        新疆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南湖小学
        在小学科学课中,实验材料成了小学科学课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多老师也意识到了材料在实验课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何 充分利用好材料,让材料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我认为这是一门学问。下面我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我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利用好身边已有的材料
    在我们克拉玛依地区,实验仪器的配备都是按照双基要求配备的,基本上能满足常规的教学需要。所谓的常规教学指的是实验时能满足4人一组,我们这是达到了。近两年,在义务均衡检查过程中,要求2人一组,就我们学校目前的实验室情况来看,也基本达到了这个条件。实验材料基本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以前自然课时配备的一些仪器,再有就是改为科学课时又配备了一些仪器,然后,就是爱牛工具箱和教科版工具箱等,工具箱为老师的授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材料是按照单元分类包装的。从这几个方面看,材料的保障基本不成问题,利用好这些材料,可以节约老师很多时间,这样老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钻研教材。
二、材料的准备是为目标的实现而准备的,不是盲目的
一节课科学课目标的完成,不仅是对着教参看,是否完成了本节课重点,难点。而是上完这节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你的这节课是否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会对学生的今后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如果能做到以上这些,我认为就是一节好课了。2010年暑假培训的时候,听了湖北来的向老师讲的一节课《比较水的多少》让我至今难忘。
按照我们常规的教学方法,我们通常是把实验材料量筒,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子,烧杯摆在学生的实验桌上,讲清实验要求,让学生做就行了。可向老师不是这样,他把材料都集中在一起,摆在讲台旁边的一个桌子上,给学生介绍了材料有哪些,你们小组准备选哪些材料,选了这些材料之后,怎样做这个实验。我认为这个环节处理非常好,我们平时都强调动手动脑学科学,可我们平时都看重学生的动手,把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这个环节弱化了,看上去平时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的科学素养并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向老师的课上不同的组采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这里就有了一个材料选择的最优化问题。实验完毕后,每个组都进行汇报,然后全班同学评价一下,哪个组选择的器材 好,实验时间短,效率高。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出现了手忙脚乱的情况,但是都靠小组成员的智慧而解决了。而我们的课上,因为材料提供的单一性,基本不会出现其他的意外情况,这看起来教学进行的比较顺利,其实我们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可以说,好的材料就是一节成功的课,当然,这还要靠教师有较高的水平,有很好的驾驭教材的能力。


三、给学生提供“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
所谓的“有结构的观察实验材料”,就是这些材料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她们通过材料的观察实验来发现一系列问题。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变色花》一课,要求学生会检测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酸碱性,课前给学生准备材料的时候,我动了一些脑筋,检测茶水的酸碱性,我让学生从家里自带茶叶进行检测。结果课上就出现了一些“意外”。同样是铁观音,酸碱性不同,同样是花茶,酸碱性也略有不同。那我们怎样给茶水的酸碱性定义呢?和学生商量之后,这个问题课后再进行实验研究,查阅资料后,我们再统一汇报。结果学生第二节课上就汇报:同一种茶,不同的水冲泡,影响它的酸碱性;温水和沸水冲泡后检测酸碱性也略有不同;产地不同,茶的酸碱性也不同等。结果这个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一篇关于茶水酸碱性的一篇小论文,还获了一等奖。尤其对于高段同学,老师要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在这个小案例中,材料的选择和改变就能为你的 教学锦上添花。
四、材料出示的时机也很重要
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各种新奇事物的吸引。看到实验桌上摆放了很多仪器,都想亲手摆弄摆弄。如果老师的约束力不强,就会出现课堂上一些难以控制的局面出现。我们在自己的课上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听别的老师的课时也见过此类的情况。可见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声音的传播》一课 ,实验有三组,第一组用沙子,水和空气来验证固体,气体,液体谁传声的本领强,第二组使用音叉和水盘来观察声音传播的方向,第三组是做土电话游戏,研究声音是怎样通过“土电话”传播的。我把不同组的材料装在了不同纸袋里,纸袋上标明1、2、3号。老师让学生实验的时候就指明用哪个袋里的仪器,其他袋子里的仪器不能动。而且这个袋子是反复可以利用的。时间长了之后,学生也有了一定之规,就没有了乱用实验仪器的现象。
五、寻找可替代的实验材料
苏教版的科学教材,实验比较多,有的实验不太好操作,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材料不好找。有的老师可能就认为我们没有材料,实验就不做了,我认为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教师要积极动脑筋来找替代的材料用具,以保障课堂教学的需要。比如说《压缩空气》一课中有这样的实验,探究压缩空气的力量,我们没有书上的长条形气球。后来我们找来排球替代,打气少的时候看它跳多高,打气多的时候看它跳多高。这样也能证明这个实验设计的宗旨,就是要证明压缩空气多,弹力大。找替代材料的时候一定要领会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六、教师事先做下水实验,完善实验器材的不足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我们教具箱里的平衡尺没有刻度,如果教师不提前了解,使用,就不会发现这个问题,课堂上就会出现混乱的局面。另外,教材上设计的是用回形针和绿豆作为重物来称量气球里空气的重量,大概要用30多个回形针,学生数起来费时间。我采用这样的方法,每个小组给5个金属垫片,这5个金属垫片基本上等于气球皮的重量,再给学生10-15颗绿豆或者10个回形针,基本上就是空气的重量。这样简单容易操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学生开展实验的必要条件。没有材料,科学探究无从谈起。 因此可以说,好的合适的材料是探究活动得以成功开展的关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