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敏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摘要]:陈鹤琴先生在他提出的教学原则中,对“家园共育”曾进行过详细的论述。他指出:“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成长档案是一种无声的家园交流媒介,它不仅是孩子的活动相册,更是各类作品、活动过程等实录的集合,倾注了教师的观察、教育评价,以及拟定之后续教育的策略。高水平的成长档案是既有赏心悦目之美感,也有教育价值。
[关键词]:成长档案;家园共育;教育评价
陈鹤琴非常重视家庭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他反复强调“儿童教育是幼儿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既然没有机会做好日常沟通和交流,文字的交流又缺乏说服力,于是成长档案这种无声的交流方式便产生了,它不仅更加直观和便捷、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和约束,成为了一个不说话的交流媒介。作为家园互动、共育重要的的媒介与桥梁,成长档案一定需要家庭的参与。只有家长亲自参与、亲身感受,才能读懂《成长档案》背后的故事,才能有科学的育儿态度和行为,才能妥善利用和保管成长档案。
一、成长档案的实施思路
我园的《成长档案》每个孩子每学期一本,是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的一本成长的书。沿着观察→记录→分析→评价→发展的主线,从儿童出发,再回归儿童。它真实地记录了孩子的生活、学习、游戏与发展,详细地描绘出孩子特有的成长轨迹。家长通过成长档案可以了解孩子在园活动、教师对幼儿评价;教师通过成长档案,也能看到孩子在家庭的成长过程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等等。
二、成长档案的记录内容
每次小班第一次发放《成长档案》的时候,很多家长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拿到本子无从下手;也有的家长认为这是负担,觉得作业来了;还有的家长到了约定好反馈成长档案的时间,却还是本子空空,或者以“工作忙,没时间做”等理由事事推脱。
那么,成长档案究竟该记录写什么呢?又该由谁来记录呢?
案例:从旁观到参与
豆豆是个腼腆的小姑娘,爸爸妈妈因为工作忙,很少来幼儿园,除了开学第一天,此后都是奶奶包办。豆豆在幼儿园里也很少和别人交往,似乎也不太喜欢玩玩具又或者是不会玩,有时在桌边看着别人玩玩具,能看上一二十分钟;整天抱着她的小熊被子,一碰就哭;生活上吃饭脱衣都需要大人的帮助。
在她的成长档案里,老师这样记录道——
第一天上幼儿园:今天是9月3日,是你离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第一天独自来上幼儿园,你早上像树袋熊一样紧紧地抱着爸爸的,哭着鼻子不肯松开,你依恋着自己的小熊被子,睡觉时一定要紧紧地抱着,你不停地要“擦擦纸”,你一遍一遍地重复一句话:吃完点心奶奶就来了。
我的第一幅作品、我的第一次秋游、我的第一次运动会……
每一页,除了小朋友成长过程中的照片、活动实录、孩子作品、教师观察与评价等等,有感于孩子们一学期的进步,老师们还在成长档案的最后一页写了一封给小朋友的信:
转眼一学期过去了,又长大一岁的你更加懂事了,你学会了很多事情:擦小椅子、自己漱口、穿脱裤子并折叠好,你的进步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你知道吗?我们心里装着的都是欣慰呀!希望你有困难时会主动请求别人帮助,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你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爱你的:Q老师、L老师、Y老师
就在这一年的大年三十,我的班级论坛邮箱里收到了这样一封信:
尊敬的Q老师:您好!
我是豆豆的爸爸,首先感谢三位老师对孩子入园以来悉心的关爱和帮助。收到并翻看老师们精心制作的成长档案后,我在对孩子入园以来所取得的成长进步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对未能陪伴在孩子身边见证他的成长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惭愧。
本子虽薄录点滴,信件虽短寄真情。
当我母亲将孩子的成长档案递到我手上时,我才真正感受到孩子的变化,从懵懂到认知、从下意识行为到习惯养成、从个体到融入社会……我尝试通过照片体会她走过的每一步,感悟她成长的喜怒哀乐,从陌生到熟悉、从泪水到欢笑……这字里行间,字字珠玑,每幅照片每句评价都渗透着爱与惊喜;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孩子的不足,我们也会帮她共同改进!
我们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然而就像有句话说的:再不陪伴,孩子就大了。我们不想孩子在成长中留下缺失,也不想自己留下遗憾。再次感谢老师们默默的辛勤付出和润物细无声般的教育。
一直以来,孩子都是交给奶奶带的,所以除了奶奶,谁都不要。然而假期里,孩子提到最多的还有老师和同学,她爱这个集体,爱集体中的每一个人!
此后的两个半学期,每次大活动中,都会出现孩子爸爸的身影,孩子也变得开朗多了,不再整天抱着小被子了,也不再是那个游戏中的旁观者!
什么样的成长档案更能激发起翻阅的兴趣呢?
1.页面丰富且美观
在小班第一次发放成长档案时,很多家长首先会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因此,我们会在家长会上给家长们播放一些以往的成长档案照片,共家长们参考,避免他们无从下手;又或者教师提前制作好1-2页,再发放给家长们,家长们会尝试将这一两页作为范本,摸索制作的方法、探寻教师的风格等等。
2.记录详实显个性
成长档案不是只有做得美就够的,还应当充分体现出教育的价值——孩子是成长档案的主角,所有的页面都与他们相关,归纳起来,需要收集的材料有三类:观察记录、儿童作品和纪实照片。当然,成长档案也绝不是资料袋,而是儿童成长中有典型意义的、有保存和记录价值的活动、事件、能力等过程性的记载。
3.评价准确促发展
成长档案作为无声的家园交流媒介和桥梁,还需要呈现出对孩子的具体评价。将本学期的评价与上学期的评价比较,将其目前的发展状况与自身前阶段的发展状况做比较。如果有所提高,说明孩子在成长、进步;如果状况依旧,就要重点分析原因,破解制约发展的障碍。
三、成长档案的价值体现
1.转变观念,从理念到行为
《纲要》中提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师应当把家长视为教育的共同体,而不是服务对象。”然而不是所有家长都有时间有精力去关注孩子的教育,高质量地陪伴孩子成长。像豆豆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孩子全权交给爷爷奶奶或者阿姨保姆,但是他们永远不能替代父母的角色。对于这部分家长,我们无法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地做到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所以这些“不说话”的家园共育媒介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2.量化标准,客观看儿童
成长档案中包含了很多对幼儿的客观评价。这个年龄段的学龄前孩子,父母多半是独生子女,家长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居多,很少有比较,因此,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往往会有偏颇,有时评价过高、有时评价过低,主观性较大。也有的家长一味重技能轻情感,把认知技能的掌握看作评价的主要标准,而忽视了社会交往、自我服务等方面。
3.积极参与,家园合力共育
成长档案中包含了该儿童大量的素材资料,但又不是简单的作品夹或照相册,其中的素材有孩子在某一领域的成长轨迹,有体现孩子达成发展目标的各类作品,有孩子专属的特长展示,还有见证孩子成长的家长寄语、教师寄语等。通过成长档案,家长也可以在观察收集孩子信息的过程中,学会并加深了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喜爱与支持。
用“不说话的交流方式”换回“看得见的教育体现”。带着家长一起成长,将每一句“一切为儿童”写进每个孩子的成长档案里!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陈鹤琴著,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9)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9)
[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李季湄、冯小霞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
[4]《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崔利玲著,江苏凤凰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