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几种授课方法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卢家宁
[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卢家宁
        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泺口实验学校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育目标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教材“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
        通过解读纲要和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应不局限学科,不拘泥于教材,在学习内容的开发上,有视频、实物、图片、书本,有专业知识的人士,甚至听课的老师,这一切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课堂学习的资源;在学习形式的开发上,小组体验合作展示、学生实践汇报、校内外的文化活动、少先队主题教育、亲子活动等都会成为学生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良好载体。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做法,与大家共勉。
        一、多彩活动法,感知体验.
        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内容,选用并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引导拓展,由传统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活动“做中学”。上课前,我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打开他们的创新意识,思维的宽度和广度。
        在《父母多爱我》一课中,我布置学生回家想一想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事情不分大小,写下来。上课之前,我看了看同学们的本子,上面都密密麻麻的,记得很满。通过收集这些事例,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父母的付出。上课时我播放了视频-在大雨中鸟妈妈和鸟爸爸为孩子遮风挡雨的故事。播放完视频,让同学们谈谈感想,这样就顺其自然地引出要讲的课题一一“父母多爱我” 。
         二、启发诱导法,导练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激趣一明理一践行”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例如,“我爱家乡的山和水”一课中,我设计的活动内容是: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向游客怎样介绍我们美丽的泉城济南呢? (可以写一篇导游词或编演一个情境剧)因为在活动中, 学生已经对济南进行了学习和了解,现在让他们当一次小导游、把自己学习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不仅能巩固知识, 还能联系生活实际, 进行贴近生活的表演展示。学生们可以联系自己旅游的经历,尝试当一次导游。
         三、讲故事法,寓教于乐。
        作为儿童,爱听故事是天性。上课时,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导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道德法制理念寓故事之中,从而使“理”具体可感。但是在运用讲故事方法时,切忌忽略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儿童的年龄认知规律和特点,适度地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讲些身边的故事,这样效果更好。在执教《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时,我给孩子们生动的讲了辛弃疾活捉叛徒、孔子传道等名人的故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通过故事也真切的感受到名人的伟大。
         四、创设情境法,感情升华。


         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教师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情人境。创设的活动情境内容必须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的体验脱离了实际生活,课堂就毫无意义,没有了方向,对知识的体验也就不深刻。如:《家乡新变化》一课中,我通过播放《大国重器》专题片,直接把孩子们带入我国飞速前进,经济、农业、科技方方面面取得了飞跃的场面。视频画面让学生提前进入情境,能更好地使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感悟到中国伟大,我们更要为祖国和家乡的腾飞而努力学习!
         五、实践调查法,分析运用。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道德法治观念、明辨是非能力需要儿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认识不断得到提高。在《古人出行靠什么》中,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在找资料、搜集图片、调查访问等方式认识古代的交通工具,体会交通发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查阅、整理资料的能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此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活动:活动一,走进聊天室,通过自己的搜集、整理,聊聊身边的交通工具。活动二,组织“中国古代交通工具博览会”,在这个博览会上,大家可将自己收集整理的古代交通工具的资料跟大家介绍展览一下。学生们还自己动手制作了小卡片,最后老师进行了知识的补充,让学生完整地了解古代交通工具的丰富多样。活动三,通过“交通工具发展史”,让学生认识到交通工具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此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聪明和智慧。活动四,“小小故事会”活动,让同学们分享自己所了解的发明家的故事,学习发明家的精神和品质。最后,通过一个拓展活动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外,“我当小小发明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成了这五个活动,也就完成了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
         六、空间延伸法,走进生活。
        创新思维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要打破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课堂上孩子们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进可能地创设贴近生活、儿童乐学的活动情境,充分挖掘教材,拓展教材内容,把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把师生的生活作 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挖掘,为学生自由学习、发展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在“安全记心上”一课中,我要求儿童回到生活中,观察了解自己身边交通安全的交通现状,调查事故的数量以及引起交通事故的原因。进而去思考: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发生交通事故时自己应该怎么办。我们制作交通提示语,认识交通标志,交规小抢答等等。同时扩展到防溺水,安全用电、用火等方面,学生了解和掌握了一些生活中的安全知识与技能,知道了怎样预防各种事故,危险一旦发生,应该怎样做。通过想一想、看一看自己身边的一些安全隐患和问题,联系自己的生活,学生知道只有把安全放在心上,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意味着道法课堂对生活开放,对社会开放。学生自主实践、自主体验、自主学习、自主感悟,使课堂成为快乐、积极、有意义的学习阵地,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道德与法治真正走入生活,走进了学生的心里。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课堂,课堂融人到生活当中,真正形成一种实践着、体验着、学习着、感悟着的快乐状态,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植人每个人的心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