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内整合阅读与课外拓展阅读的有机结合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卢慧雄
[导读]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强调的:“老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还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

        卢慧雄
        榆林市第十四小学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强调的:“老师要做学生语文学习的启蒙者,还要做儿童阅读的点灯人,要千方百计把儿童阅读的指导、展示、交流、激励挤进课堂,抓出实效。”《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课内不仅要大量阅读,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也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两者的珠联璧合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让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相辅相成。
        一、课前预设阅读预习环节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一定要抓住预习环节,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有机地让课外阅读“挤”入学生预习环节,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学中,我将学生的预习分成“整体预习”和“课前阅读”两部分。“整体预习”就是围绕所学文本的字、词、句、段、篇入手,通过各种手段认识或理解课文内容。“课前阅读”就是根据课文内容,周密地预设相关的知识点,教师推荐阅读材料或让学生利用现代化手段,上网收集充分的、涉及本文的一系列资料,如背景资料、作者生平、原著或同一作者其他的作品等。现行的语文教材大都是以主题组成单元,这为给学生布置“个性阅读”预习带来极大的便利。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专题,组织编写教学内容,选编本组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从不同感官去感受秋天的美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习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教学第6课《秋天的雨》时,我推荐学生提前阅读《秋天的早晨》这样一来,学生对教材的品读更加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深刻。由此看来,教师预设相关的知识点让学生提前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实现课内外内容上的衔接,还可以为课内的精彩生成进行前置铺垫。
二、课内整合,高效阅读。
    叶圣陶曾强调“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钥匙,学生拿了它去开其他的书库”,由此可见,语文教材实际上是通向更多课外阅读的桥梁。因此,只有让课外阅读“挤”进课内,与课内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地学以致用。
    1.立足课堂,培养兴致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利用教材本身的价值以及疑难之处,巧设学生思维的冲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从而进行选择性或针对性的课外阅读,使课外阅读服务于课堂教学。教材中选录了许多由古典名著改编的故事,目的在于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学的兴趣。然而,许多学生是听着这些名著里的故事、看着这些名著的电视剧或动画片长大的,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再细细品读原著。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需要设法链接原著,引导学生赏析原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例如教学部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时,整合阅读《闹龙宫夺取金箍棒》,先让学生去阅读这一精彩片段,感受一下孙悟空的神通广大、机智、勇敢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来追根溯源,了解美猴王的前生来世,展开课堂教学,同时告诉学生类似这样的精彩片段还有很多,比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课后到原著中找出这些片断仔细品读。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课后都迫不及待地“钻”进了原著。教学《景阳冈》时,学生知道了武松的勇敢,敢作敢为的性格后再整合阅读《杨志卖刀》,了解杨志的“能屈能伸”“不畏强权”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水浒传》,了解更多这样的江湖人物的兴趣。再结合口语交际《让名著中的人物走向舞台》的开展,加深学生对武松这些梁山好汉形象的理解。
    2.得法课内,得益课外
    课内外整合阅读还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迁移,教师要将学法指导渗透到文本的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由感知、理解到领悟课文的阅读方法;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引导和鼓励学生寻求适合自主学习的阅读方法,并把这种阅读方法迁移到丛书的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去。
        教学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引导学生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以及感悟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方法迁移,链接阅读丛书《蚂蚁尼尼的狂欢节之夜》中的内容,比较两篇文章在故事情节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主人公的命运有什么不同?读完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从而触发学生的心灵世界,谈感受吐真情,进一步阅读童话故事,激发兴趣,续编故事,进行课外小练笔。
   3.多元参与,赏识评价
        要使学生能有序、持续地读书,教师需要随时追踪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展,及时给予指导评价,可以随机评价,即在平时的课堂阅读中对学生联系课外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赞赏。比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先推荐《安徒生童话》中的其他童话故事《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因为故事的结局都是让人感到安慰的,或者给人希望,或者给人温暖,他的主人公都像卖火柴的小孩一样,身上闪耀着纯真的光芒,他们往往饱尝生命的苦难,却始终怀揣着美好的理想。阅读过这些童话后对于理解卖火柴的小孩在微笑与幸福中死去就容易多了。
        也可以进行专题评价,即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心得会等。在阅读交流课上,分别从“品人物”“话情节”“赏描写”“谈感受”几个方面来进行赏识评价。通过自评、互评、师评等方式,培养了学生自我反馈的能力以及向他人学习、借鉴、吸收经验教训的能力,让学生把阅读变成“悦读”,把阅读当作一种生活,当作一种享受,使精神、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课后拓展学生阅读范围
    如果语文教学仅仅局限在教材中,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不仅要课内整合大量阅读,除此之外,还要借助课外书籍,拓宽教学的空间,延伸思维的范围,让学生自主形成一种感悟的超常状态。学完文本后,教师要寻求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结合点,让学生进行课外语言学习和阅读训练体验探究等。例如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践中,摈弃索然无味的抄抄写写,而通过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自我设计课内阅读训练题以及开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拓展性阅读。
        著名教育家吕淑湘曾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这足以证明语文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真正的源头正是课外阅读。在寻找课内外阅读相融合的探索中,我认为只有立足课堂,将课外阅读“挤”进课堂,坚持有计划地加强课内外阅读指导,实现“大语文”教育,才能有力地促进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