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教育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4期   作者:何 娟
[导读]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实施德育,
        何 娟
        广东省茂名市茂南区新坡镇中心小学  广东  茂名  5250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来实施德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切实把握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不失时机,点点滴滴,有的放矢的渗透德育教育。现结合自己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体会,谈淡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在新课导语中渗透德育
        俗话说“话是开心的金钥匙。”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用情真意切的语言,适度的点拨和开启之言就是打开学生德育教育的“金钥匙”,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但是不同类型的课文运用导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和为学生所创设的情景也是不一样的。
        例如,我在教学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趵突泉》时,我从地理位置谈起济南的三大名胜,趵突泉就是其中之一,同学们去过吗?(生:没有。)别遗憾,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欣赏那令人心醉的趵突泉美景。短短几语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总之,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动之以情的导语犹如在一泓清泉中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何愁水到渠不成?
        二、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实施德育和人文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课文时还应该辅以与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模拟出真实情境以制造氛围,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他们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课文插图、适宜的歌曲音乐、多媒体课件、学生表演……等创设情境,更加生动形象地教育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有效地激发出教师所期望的情感,体现德育与智育统一的原则。
        例如,我在教学《观潮》时创设的情境,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观潮》一课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学生基本上没有亲眼目睹过这种罕见的壮观景象。在学习“潮来之时”一段时,我让学生先观看录象,再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像潮来时的气势,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中的描写,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这就是教学与德育的统一。
        三、在反复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熏陶,在读中获得审美享受。”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讨源,虽能心显。

”这就是说作者所写的文章都是在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内容,而后才动笔的,所以在每一篇文章中一定饱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或爱、或恨、或悲、或喜……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的过程,就是挖掘文章思想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语调有感情地反复朗读,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能形成与作者一致的心境,让学生产生共鸣,能深深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课时,可以让学生抓住描写桂林山和水特点的句子,采用齐读、小组读、指名读、配乐读、赛读、美读等形式朗读,了解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朗读,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进而感受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起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所以说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使学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使德育教育渗透更进一层。
        四、在品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以实实在在的内容为基础,不应该是空洞无根的;德育渗透也应该在品词析句中让学生自己去领悟体会从而积淀内化,不应该是走马观花式的。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的德育思想,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德育。
        例如,在教学《将心比心》一课时,在理解“有一次她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阿姨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她跟上来才松开手。”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句话让你感动?进而提问如果阿姨松开手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通过诱导启发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阿姨身上这种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进而联系下文阿姨的回答,懂得“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这样由关键词句的认真剖析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感情,到重点句段捶打体味悟出句子含义,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从中受到德育教育,让德育之花的花香弥漫在文本的点滴学习中。
        五、在总结拓展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此时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近似于作者,从而使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思想得到升华,道德水平又提升一个高度,这时也是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学习课文感受体会最深之处,把作者的思想融于自己的情感里。也可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践行所学的道德品质。使这种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达到我们育人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万年牢》一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对父亲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认为父亲是一个做事认真、实实在在、讲究商业道德的人,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愿意做一个像父亲一样办事认真、实在的人。在总结拓展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时,懂得在学习上要万年牢,在为人处世时要万年牢……。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有结合有效的方法,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灵活自然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这样,学生在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卿.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5,(06):77—80.
[2]宋瑞瑞.任美莲.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77—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