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析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4期   作者:赖定香
[导读] 素质教育加快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以彻底摆脱应试教育藩篱为目标,

        赖定香
        广东省兴宁市刁坊学校
        摘要:素质教育加快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以彻底摆脱应试教育藩篱为目标,提倡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也就是迫切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进行深度教学,以契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迫切需要进行落实教学,培养学生的认知、情感、技能等综合素质。本文提出了几点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方法,为语文课堂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深度教学;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强调的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打造趣味性“探究式”为主的课堂,所以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在授课环节中通过有效提问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更好保证教学质量,也可以促进“核心素养”目标的达成。那么,如何将问题设置可以把握教学的重点、牵动学生的心灵、启迪学生的智慧是教师应重点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一、问题内容把握教学重点
        一个课堂的学习效果如何,关键看教师能不能有效提问。首先最重要的是,教师的提问不能过于宽泛、盲目或天马行空,一定要注意提问与所讲授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相契合,否则会降低课堂效率。比如: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教学,教师应首先把握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和感情基调,并针对课文的特点,去进行层层设问,以使学生把握“革命文化”的背景,感受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内涵,并充分理解和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技巧的内容和应用[1]。
        例如:《金色的鱼钩》这一课,可以从题目开始提问学生:大家心目中的鱼钩是怎样的呢?这一课为什么会以“鱼钩”为题,大家猜猜这“鱼钩”会有怎样的特点和故事呢?进而,再通过学生的回答,将学生引进“革命主题”的学习中。这样,无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学生的思维都不会偏离重要的主题。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设计诸如:“文中两次描写老班长的笑,同学们想想这两次‘笑’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文中写了‘我’三次哭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这样的问题及紧扣文章内容,有充分体现了教学任务中的“关注人物外貌、语言、神态的描写”,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充分理解文章内容和表达手法。还可以问“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让学生通过这个问题把握文章主旨,从而加深对“革命的信念”“牺牲精神”的理解,并通过思考让自己的思想感情随之升华,这也就达到了“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
二、设问立足学生实际水平
        学生的参与度高低取决于课堂提问的吸引力和问题的难度,所以,教师一定注意所设计的提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更要把握尚且是“孩子”的群体的特点,注意问题的“坡度”,以确保学生的全程参与和学习效果[2]。
        例如:关于《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这个童话故事的学习,学生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学习童话,但如果不恰当或过难的提问会瞬间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不再喜欢语文课。

教师可以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设计“先易后难”的诸多问题,如“同学们想想五粒豆子各去了哪里?”“五粒豆的性格都是怎样的呢?”“五粒豆的结局如何呢?”这样,先通过较为浅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并通过回答建立学习信心。进而可以问“五粒豆子的到来给文中小女孩带来了怎样的心情变化呢?”“五粒豆是怎样帮助女孩完成心愿的呢?”学生就会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并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主线,进而去理解整个文章的内容,最后,教师还可以设置“小女孩战胜病魔的原因是什么?”这样较有难度又相对综合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归纳文章主旨,促进自身思想境界的升华,以明确学习童话的意义。
三、多元设问激励学生思考
   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局限于教师为主导的引导设问,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着力打造“探究型”课堂,以保证课堂的素质教育有效实施。可以用问题带入,组织小组讨论或“班级研讨会”、辩论会等,这样既能对学生的主动思考有一定激励作用,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探究精神、精益求精精神等美好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3]。
        例如:《将相和》一课的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之前做好预习,搜集所有关于本课的背景、人物、事件的资料,然后准备分组讨论。如:教师开场问“同学们,本课的题目‘将相和’好不好呀?那么我改成‘蔺相如和廉颇’如何?”然后,学生就开始分组讨论答案,进而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还对写作有了一定的启迪。也可以用“谁能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出来?或是与小组同学合作表演一段呀?”这样的开场,可以瞬间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预习迅速归纳整合相关知识,进而主动积极表达、表演,不知不觉带动了班级同学对本课学习的热情,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也将课堂设问的激励作用完美体现出来。
四、注重引导启发学生思维
    课堂的提问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教师也要格外注意,在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学生的思维“指明方向”,进而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以备“以不变应万变”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要想让学生完美回答《金色的鱼钩》的这个问题:“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就要引导学生去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看似不起眼但你却倍觉珍贵的东西?”“这个东西为什么对你有着重要意义呢?”学生就可以结合自身的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准确概括文章主旨,从而明白像这样的综合性问题的思维“入口”,促进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提问是这门艺术的精髓。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重点剖析教材内容,设法用提问调动课堂氛围、引出教学活动,进而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将学生带入深度学习和思考中,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沙沙鹿.深度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探究[J]. 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2020,3(11):143.
[2]杨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J].新一代:理论版,2020, 000(004):P.125-125.
[3]付灵霞.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研究——以对矿区新胜第三小学五一班为例[J].教育科学(全文版):00071-000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