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容
犍为县孝姑中心小学
从教30年,《泊船瓜洲》大概上过五六次,印象最深的是09年秋上的这一课。3月在省城听特级教师孙双金的现场课,他一改传统,独避蹊径,认为《泊船瓜洲》的诗眼不是“绿” 而是“还”。我深受启发,也准备尝试一下。经过精心的准备,我终于站上了讲台。课上完了,校长说,真舒服,不想听你说下课。那一次的教学经历我用了一篇教学叙事文章《夜半更稿为哪般,三易其案只求精》来进行总结,发表在《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上。文章记叙我为上好这一课曾多次修改教案,通过磨课,上出了一节真实而又令人满意的课。
之后的重复教学中,我差不多就套用了当年的教学风格,没什么改变。直到今年秋,当我再度遇到这一课时,我觉得不能老生常谈了,一定要有所突破。
于是,我首先翻看当年的PPT,发现有好几个地方是需要修改的。如诗中的几个地名,以前采用的是谷歌卫星图片作背景,花哨,不清晰。于是我调整为白描示意图,并用箭头标注作者的行程。
再看教案,以前使用的教学环节这次也要调整一下了。于是,我将学生对古诗的读悟环节作了调整,加进了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感悟,进行画示意图的教学方法,搞清了诗中地名的地理位置远近与思乡当还而不得还的内在联系。“京口”“瓜洲”一水间,很近;“京口”到“钟山”也只隔几重山,如此近的距离,当“还”则“还”,应当“还”。然而王安石是不能还的,于是才有了明月春草寄相思,此去经年不得还的惆怅。越是离家久远的人,越是思念家乡,越是想回家。王安石离家久,思家切,应当还却不能还。只能无奈地质问“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学生在读与说,画与思,悟与感中明白“还”才是本诗的灵魂,该“还”当“还”而不得“还”。一个以国事为重的思乡游子昭然纸上。
再看当年的教学反思,似乎一切都很顺利,也就是说预设是很成功的,学生的生成也是迎刃而解的。
但是,本次教学,反思多多,如下:
1、这是多年前上过的一篇课文,整整10年了。为了不浪费资源,重拾旧题,想给新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课件和教案都是现成的,却已显得很陌生。当年为了上好这一节课,三易其案,夜半更稿,还有文章发表,应该是很扎实很完善的,但是,用现在的要求一看,不足尽显。所以,教案改了,课件调整增加了。原教案中对诗句的理解环节,我改为了通过读、画来帮助学生说;通过画来理解京口瓜洲等的地理位置;通过画来理解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切切乡情。
2、这一届学生不如当年的学生和2018届学生,因为他们没有扎实背过75首古诗,他们连王安石的《梅花》和《元日》都很陌生。课堂上,教师带领他们一边学课文,一边读诗人。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才能真正体会他的思乡情,才能理解他内心的矛盾与坚强,才能明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的无奈与期盼。应该说,老师的讲解,学生的简画,课件的点拨,对学生的理解起了很大的帮助。多年后,也许他会想起曾经上过《泊船瓜洲》。
3、不敢抽学生回答问题。尽管预设得很好,但才接手本班学生,对他们的训练还不到3周,因此在抽了一两个学生回答后,发现总不在点子上且浪费口舌,就任其集体回答,教师费劲引导了。对诗句的意思和情感,其实会有很多资料帮助他们的。我所做的只是让他们掌握一些方法,落实单元训练点--通过景、物、人、事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4、关于诗眼的问题。本诗的诗眼不是“绿”,而是“还”,我也把知识和理由告诉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
5、选择一个有读音错误的音频,旨在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正音,更好地理解“间”的意思。故意把“瓜洲”写成“瓜州”为的是防书写错误。以前在“间”的读音上纠结,现在直接告诉学生说是四声,我说了算。以前不知道有“瓜州”是酒泉市的一个县,旅游时曾在瓜州吃过瓜,因此将亲历借用给学生。
6、本班学生之前的语文实践几乎为零。接手本班,不能再让学生死读书。在教材要求收集思乡诗词和举办“浓浓的乡情”的主题班会而学生手足无措的时候,教师将收集的东西无私地给了他们。不管他们怎么得来的,效果会怎样,让他们经历过程是很重要的。有些实践活动必须要有经历才有所感悟。而不是觉得有点难就躲,失去了实践的机会。
7、教学时,关于诗眼倒是提及,可惜句眼不力。还有,最后居然对板书没有进行更好地总结和完善,形成一个明显的遗憾。
8、75首古诗,要尽快让学生诵读。
通过以上八条反思不难看出,同样的教案,针对不同的学生是不大适用的。尤其是基础差,诗词底蕴不足的学生,更是对牛弹琴。
通过本次教学和总结,通过此次讲座,我想告诉新教师,好课是磨出来的。尽管此课我已经上了好多次了,但是,每上一次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当我们在使用别人的教案的时候,一定要用借鉴和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要学会结合学情进行调整和取舍。好东西固然舍不得,但是,不适合的就是败作。
好课是磨出来的,磨什么?
磨教材。对教材进行反复研读,特别要结合单元训练点和学习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揣摩,读出编者的意图,教者的体会。
磨学情。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比较熟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揣摩学生在教学中的难度,找准难点和重点,寻找突破点。
磨底蕴。教师的教学功底有深厚,才能应对变化,学生的诗词底蕴要足实才能形成对话。否则,课堂要么教师唱独角戏,要么教师被学生将上一军,要么学生问死不吭声,启而不发。要么就是师生一家晕。
磨教参。有人说教参是万能的。尽信书不如不读书。教参也仅是参考。参考的资料越多,要么你会越来越糊涂,要么你会越来越通透。对于教参,要有自己的主见。
磨教案。磨刀不误砍柴功,准备工作做足,才可拟写教案,做PPT。教案也可以参考、教学也可以模仿,但是一定要有自我。在教案中,一定要有教者的思想,学生的表达。否则,一味照搬,就会东施效颦。
磨智慧。如执教者背后有一个强势的团队或有一个指导的高手,那么他的智慧就会被放大。因此,建议新手都要借助团队或指导教师的力量进行多次教学设计。在设计学案的过程中,采用说课,上小课的形式进行验证,如简单的卡教学时间,那都是经过预设的。另外,多听名师高手的同类课堂,思考自己的教学设计。通过他山之石,攻好自家之玉。看别人演戏,才能演好自己的戏。记住,你再优秀,也不要一个人单打独斗;你再蹩脚,也有一个能依靠的团队。利用集体的智慧和个人的才干,你的路才会走得长远。
磨课堂。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旦走进课堂,成败只此一举。其实非然。有条件的教者,可是进行试教,在试教中,反复打磨,总结,最后走进课堂,不至于败得一蹋糊涂,也不会因成功骄纵不堪。课堂教学是展现的一个环节,但不是最后的环节。教后反思,是磨出好课的试金石。只有在反思是才能找到更多的问题,才能将备课、上课的不足清晰起来。虚心请教,借助旁观者的指点改进教学之不足。当然,不要来者不拒,一定要有自己的底线。
一堂好课,值得去磨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细节,像语言过渡,神态衣着,举手站位;像PPT的背景色彩,音乐的音量大小等等。日常课、教研课、竞赛课、示范课,优质课,各有品质要求。没有哪一节课是完美的,但近完美的课一定是打磨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