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红
山东省齐河县胡官屯镇中心小学 山东 德州 251122
摘要: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获取知识、了解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良好的朗读习惯有助于学生智力及潜能的开发,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不难发现,当下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朗读技能有所忽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三维目标,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善于激发、引导学生掌握朗读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为此本文主要就小学低段学生语文朗读能力的提升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学习;朗读能力
1 大声响亮朗读,提升表达自信
“大声”并不是小学语文新课标针对低段文本朗读提出的指标要求,但其却依旧应当成为教师在朗读指导中所需秉承的第一原则。因为其一,大声朗读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大脑处于“排空”状态而使学生眼里、心里只有文本,从而为之后的正确流利与情感化朗读奠基;其二,大声朗读使得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将刺激学生快速地调动自己的认知储备、活跃自己的思维情感,从而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其三,大声朗读的过程实则亦是对汉语语言之声进行展现的过程,而将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语感;最后,大声朗读之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声音的释放,但亦是一种表达自信的养成。
例如:对于《树之歌》一文,若同学们始终在默读或者不对其声音高度做出要求的低声朗读,且不说其注意力会随时分散的可能与思维力的懒散状态,其亦多会按照避难就简的本能避开对其中“榕”“疆”等字音和字形较为复杂的字的阅读,从而导致其语感链、语言语句和文本内容理解链、想象链和情感链断裂,从而使所有的教学目标几乎皆无从完整地达成。但当让同学们大声、响亮地朗读,其便自然会在眼前的任务下高度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在没法偷懒逃避的条件下,认真且快读地拼读出汉字拼音并将汉字连缀成词句链进行表达输出,亦自然会在此过程中去对词句意义进行再次的自主理解与整合;且亦可确保的是,所有同学在此“大声响亮”的要求之下,皆会突破自己性格所限的声音局限,由声音的拔高带动其性格的开放与表达自信的提升。
2 指导朗读技巧,练好朗读基本功
读书时学生如能大声朗读,就像唱歌一样有音韵、有节奏,琅琅上口,孩子自然而然就可把课文背下来。一年级学生在句子停顿,字词、语调等方面还不够了解,在指导朗读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地教给孩子一些朗读的技巧。如读词语要连读,不可读破,不能拖长音,读好“一”、“不”的变调、读好叠词、语气词,带轻声的词语要注意两个字前后轻重的变化。儿歌节奏轻快,朗读时要注意轻声和适当停顿,要读出节奏感、读出韵律美。
读好长句子是一年级朗读教学的一个难点,可以先读好词语,做到连词读,不破词。再引导读出短语的韵味,然后连起来读好长句子。这样在分层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就容易读出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读好对话是一年级朗读教学的重点,可采用创设情境、想象画面、体会心理等策略进行朗读指导。
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和句子中的提示语学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每个角色的语气、心情。如,学习《小公鸡和小鸭子》时,就可指导学生通过“读正确—读好对话—分角色朗读”三个步骤: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将对话读正确、读通顺。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小公鸡和小鸭子当时的心情、动作,进行角色体验,加上不同的提示语读好小公鸡和小鸭子的话。最后进行同桌之间、男女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分角色朗读,学生一定读得兴趣盎然。
在提高朗读技巧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做到“五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也要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初步形成了读书能力,那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也就水到渠成了。
3 紧密联系生活,重视迁移与运用
语文教科书的设计灵活多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争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雪孩子》这篇课文时,可以先用相关音乐导入并讲解说: “洁白的雪花,给大地披上银纱。可爱的雪花,伴我一起玩耍。小白兔快来吧。来滑雪,让歌声一路飞洒。有了朋友多么快乐,田野森林都是我的家”学生们听着音乐随着教师的讲解带入语境中,让学生以默读带着好奇心的方式进行。善良与美好的事物播种在学生幼小的心灵,对生活也充满了期待,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教师可提问: 的雪孩子为什么会唱歌呢? 它是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的?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默读,教师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下雪堆的雪人并与文中的雪孩子做比较,便于学生理解,让学生知道课文来源于生活,接着教师可带领学生正式进入《雪孩子》的教学中,讲述雪孩子真的能和小白兔做游戏一起玩耍还能救小白兔吗? 带着这个问题一起研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要通过朗读的次数提高朗读的质量,教师讲解课文后示范性地朗读五至八自然段,雪孩子奋不顾身勇救小白兔,它焦急的语言、急切的动作让人敬佩,雪孩子成立我们心中的英雄。重在锻炼学生的朗读情感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故事的结局怎么了,雪孩子呢?它去了哪里? 请学生找出相关的段落,并给《雪孩子》分层概括大意,学生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生朗读的技巧,可以间接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大意的理解与把握,这个过程我们要适当地因材施教,避免出现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课堂上的朗读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朗读技巧,利用课后时间加强学生的朗读技能,为学生创造不同的朗读情境搭建良好的朗读平台,当发现学生一些不好的朗读习惯如注意力分散、坐姿不正确要及时更正。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教师与家长要保持沟通,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要科学地预防,对症下药及时加以指导,通过家校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陶冶其情操。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提升低段学生语言文字理解和记忆力、文本思想和情感领悟力的重要方法,但此理想目标达成的前提条件却在于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对大声响亮、正确流利、充满情感原则的秉持。
参考文献:
[1]鲁文慧.如何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J].中外交流,2018,(4):256.
[2]郭润娜.基于学生学习的视角看小学低段语文的朗读教学[J].课外语文(上),2018,(10):52. DOI: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