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幕霞
乌鲁木齐市第八幼儿园831400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育备受人们的关注。科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特别符合幼儿好奇的心理。科学现象具有神奇、有趣的特点,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世界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就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把科学教育与幼儿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让幼儿在实践中探索知识.
关键词: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
引言
《纲要》主要提出了科学探索活动要与幼儿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并发现幼儿身边的现象来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这样才能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和科学探究的兴趣,并能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这样幼儿能够通过观察积累生活经验,真正的了解人类与环境、自然界的关系。
1幼儿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幼儿教师科学教育的方法不当
幼儿在学校接受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他们的天性,培养探索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科学教育就是让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以此激发起他们对科学事物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幼儿积极学习。但目前,部分幼儿教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保证幼儿在校的安全,只在园内组织简单的户外活动,活动前还会把主要内容、步骤和结论都清清楚楚地告诉幼儿。这就使幼儿在活动中丧失了思考的余地,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1.2幼儿教师忽略了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主体性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科学教育中,教师往往把幼儿掌握知识的多少当成教学的重点,认为幼儿学得多就优秀,忽略了幼儿学习的过程及创造性的培养。在科学教育中,学生都是被动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教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而不是学习的主导者,必须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体现幼儿在科学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目前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普遍存在幼儿主体性缺失的现象,造成幼儿在科学教育过程中丧失了对事物的探索精神。
2将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2.1环境创设生活化
环境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物质环境,让环境与幼儿“对话”,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比如幼儿园的外部环境就蕴含着丰富多彩、可供无限挖掘的教育资源,可以栽种种类繁多的树木、花草、农作物;饲养孩子们喜爱的小动物;开垦可供幼儿亲自动手栽种的花圃等等。场景一:老师带领小班的孩子到户外活动时,随风飞舞的落叶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咦?怎么叶子都落了?”“是不是小树死了呢?”看着孩子们充满疑问的眼神,老师没有直接作答,只是提议说:“这么漂亮的叶子,我们把它带回活动室好吗?”孩子们纷纷跑过去拾落叶,红的、黄的、尖的、圆的……一会儿,每个孩子的手里都掬满了五彩缤纷、形状各异的落叶。回到活动室,老师请幼儿帮落叶“找朋友”,引导孩子们按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分类,然后以一个童话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了解“秋天叶落”的自然规律,最后跟孩子们一起用落叶在主题墙上拼贴成一棵“落叶树”,名为“秋天”。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一次自然、和谐的科学活动圆满结束了,虽然未经任何准备,没有精雕细琢,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不能不说是环境的功劳。
2.2内容取材于生活
幼儿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表象来认识世界。幼儿的科学活动,应该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与周围事物的互动中完成。因此教育内容取材于生活,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前提与条件。例如:在“影子真有趣”活动中,通过对生活中影子的回顾,探索影子形成的原因。“为什么影子总是跟着我,连在我的脚上?为什么影子有时在前,有时在后,有时在我的左右,有时又不见了?”通过观察探索,发现影子与光源的关系。进而了解光源的远近和方向对影子产生的影响。生活中常见的影子,幼儿并不陌生。从这一熟悉的内容入手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幼儿会兴趣浓厚,积极参与探究。科学教育的内容要生活化,不能忽视幼儿的理解,要切合幼儿实际探索的需要来设置,使幼儿可以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探索知识海洋的乐趣,可以不断的增强幼儿对科学教育的兴趣和投入度,又为幼儿实际生活提供新的知识经验,形成新技能。
2.3活动形式生活化
日常的科学教育活动,往往以集体教学为主。通过教师激发兴趣、幼儿操作探究、观察记录等方式开展。不过教师常会有这样的体会,虽然利用了长时间来备课,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可是课堂开展下来,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幼儿根本没学到任何相关知识。这就可以看出,生动化的课程是多么的重要,因此给幼儿授课,课堂一定要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这样才会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教学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途径。教师可以将幼儿零散的知识经验总结,提出新问题,帮助幼儿建构新知识。但生活中幼儿知识经验的积累也不容忽视,因此将科学活动开展趋于生活化,应成为教师思考的问题。在种植区开展的“给黄瓜秧搭架子”活动,幼儿兴趣高涨。他们积极探讨应该如何搭架子才不易倒!用什么来固定才最结实!在活动中教师没有过多指导,幼儿积极探索出搭架子的最佳方法。同时了解植物生长方式:黄瓜秧是依附在架子上向上生长的规律。从一系列的发问中不难看出,幼儿已经用智慧的眼睛在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幼儿许多知识经验都来源于生活,因此,重视科学活动形式生活化是促进科学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
2.4活动时间生活化
科学教育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能将其局限于某一固定时间、固定模式,而应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我们要突破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把孩子从课堂教学的笼子里解放出来,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有可能捕捉到一个个宝贵的教育契机,给孩子们“活”的教育。例如,在盥洗时,可适时向幼儿灌输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在晨检时,随机帮助幼儿认识我们人体的主要器官,知道怎样去爱护它们;护送幼儿离园时,与幼儿一起观察各种车辆,知道它们的不同名称和用途等等。
结语
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的科学现象,引导孩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操作欲望,“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从而使得幼儿主动探索,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参考文献
[1]袁李莉.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幼儿科学教育[J].贵州教育,2019(14):20-21.
[2]林霞.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9(26):192-193.
[3]薛彩萍.生活化教育与幼儿实践及思维能力的开发[J].文教资料,2020(15):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