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计算准确性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4期   作者:邓莲芬
[导读] 在小学的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邓莲芬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乳城镇侯公渡中心小学 广东韶关 512700
        摘要:在小学的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的课程始末,同时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对于强化学生的素质能力也有着推动的作用。为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需要充分关注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形成,同时还需要掌握对小学生计算准确性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通过相应措施予以有效解决,提升小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及促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准确性;研究
引言
        现阶段,新课程改革早已迈入了深层次的阶段。然而从多年教学工作所获得的经验来看,当代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所表现出的计算问题较为突出,值得我深入的研究及反思。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内容在小学数学中占重要地位,也是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的基础。数学中的计算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因而提升小学生数学计算的准确性具有深远的意义。
1对小学生数学计算准确性产生影响的因素
1.1小学生的思维定势
        对小学生的数学计算准确性以及能力产生最大的影响的因素,主要为小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当前大部分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思维常常受到束缚,对于固有模式无法实现有效的突破,难以发散其思路。对于逻辑性较强的问题,学生的又会出现思路定势,无法正确理解题目的真正含义,进而导致计算出错率不断升高。并在这过程中,会让小学生感受到严重的挫败感、耐心也极大受挫,部分学生因而出现了消极的抵触性。在此进行计算,加重了学生的烦忧以及对数学的反感,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教学的质量。例如,“在长为4km的隧道当中,有辆货车通过了2/3的路程,请问还剩多少路程未驶过?”对于此类问题,大部分的学生会摆出“4-2/3”的计算公式。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在学学过程中曾经对整数应用题进行过学习,因而被先前的知识点所影响。因而学生会错误的通过求剩余的计算方式进行求解,而无法判断出分数在题当中所表示的真实含义是已用占整体的比值。而与这一题目相似的问题还有“在长为8km的隧道当中,有辆货车通过了2/3千米的路程,请问还剩多少路程未驶过?”在面对此应用题时,学生常常会思虑过多,通过求未用占总共的比值进行解答,从而将2/3千米错误的当成总路程的2/3。而这种错误结果的出现多半是因为思维定势所引发的。
1.2小学生数学基础偏差
        在开展小学数学计算课程的教学工作时,学生所了解的知识对计算准确性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计算题对学生综合能力具有较高的需求,需要对运算法则极为熟悉,对口算、心算等也需要有所掌握。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小学生并未充分掌握计算的运算知识,基础不够扎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计算准确性。如果小学生无法熟悉运算的基本法则,那在计算混合运算题目时,必定会出现顺序颠倒的情况。即使心算能力再强,也无法确保计算的准确性。比如,对添括号和去括号算理不明确。如82.36-(52.36-18.58)=82.36-52.36-18.58=31.42。错因分析:孩子在去小括号时没有减变加,不理解已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用这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的算理。
2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2.1知识、技能方面
        (1)并未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小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唯有正确掌握基本概念、计算原理以及相关定律等,才能够实现有效地运用,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计算技巧。
        (2)为理解运算的原理。学生对于计算背后的原理并未真正理解,对算法也未实现有效的掌握,在实际计算时常常只会模仿。比如:两位数乘法,当遇到相乘得积的对位问题时,很多学生仅知道“阶梯式”对位。倘若存在末尾“0”的存在,将会大大升高计算的错误率,而究其原由便是这些学生的理解仅存在于模仿上,而未真正了解运算的算理。
        (3)口算不熟练。若口算不熟练,那在计算时必定会出现错误,计算当中若存在一步错误,必定会导致结果出错。
2.2习惯、心理方面
        (1)感知抽象。由于小学生年龄的原因,在对事物进行感知时常是抽象的,短时间内仅注意到表面内容,而计算题又无丰富的情节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而且这种单调的表现形式更容易让学生的感知出错。另外,很多学生在阅读题目、审题以及计算时,常常急于进行,所得结果常常是模糊,严重时还会出现低级的失误。
        (2)态度不端正。小学生在计算时常有提下三种心态:首先,忽视。很多学生觉得计算就是“死题目”,无需思考,因此常常忽略了对题目的分析以及对结果的验算,进而造成错误的出现。其次,畏缩。

部分学生认识到计算题的枯燥性,每每遇到较大数字的计算题,就会出现厌恶、害怕的心理,从而大大降低计算的正确性。最后,懒惰。不想写,对计算厌恶,无论数字是否太大,还是口算是否熟练都采用口算,不打草稿。对于必要的步骤,总是跳过直接写结果,常常导致错误的出现。
        (3)习惯不佳。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尤为关键的,可在很大程度上保障计算的准确性。所以,在练习时,老师需要严格要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策略
3.1学生学习角度
        首先,要牢牢记住基本概念及原理。学生对掌握、理解数学的计算概念及原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计算结果正确与否。学生对于数学概念及原理具有深入的了解,在深入学习会大大提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所得出的计算过程具有丰富的逻辑性。而学生没有牢牢记住数学的概念及原理,就极易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例如,42.9×6.2+42.9×3.8=42.9×42.9×(6.2+3.8)。错因分析:孩子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透彻,运用有误。
        所以,在进行计算前,学生需对计算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性、程序性知识予以掌握,从而保证计算的准确。
        其次,重视错题。在日常的教师批改时,需对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类记录,特别是对于典型错例,诸如未掌握计算原理、法则等所导致的错误原因,从当中发掘错误的共性,组织学生对问题原因展开分析,深挖“病根”。随后采取针对性方法进行练习,有目标性的进行错误的纠正。
        最后,养成良好习惯。第一,正确进行审题。在保证计算正确性的过程中,审题是重要的前提,需要学生对于题当中所含有的运算符号、数字进行正确的认识,防止符号错误、数字等低级错误的出现。采用先读,后看,再想,最后进行计算的方式。例如,口算1-1×?时,有些学生会先算1-1结果等于0,就是没有按正确运算顺序计算,还有?×2÷?×2,很多学生会变成(?×2)÷(?×2),结果等于1,这些都是不够正确审题造成的。第二,书写仔细。如有些学生在书写数字时贪快。6和0区别不大,1和7很像,导致结果错误。无错的书写是保证计算正确性的重要条件之一。再者,计算仔细。学生在去正确认识计算原理、掌握运算原则的前提之下,老师需集中培养学生对题目进行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第三,验算习惯。培养认真验算的良好习惯,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同时也能够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让同学们能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及习惯,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2教师教学角度
        针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常出现的思维定势、基础不牢靠以及基础偏差等情况。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破除思维定势,强化思想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紧紧联系教学的真实环境,对变式题型进行有效设计,协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技能,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实现其自身数学计算能力及准确率的稳步提升。在计算教学、几何知识教学、问题教学中通过变式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理解和掌握四则运算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强化其应用问题解答能力。关注概念、“特例”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灵活的思维。为此,教师需要提升其自身心理素养,在学生心中塑造良好的标杆形象,通过类比教学,合理使用知识点间所具有的相似之处,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点,实现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效迁移,最终提升学生的解题准确率。比如,老师可通过以下生活情景:假期小红和妈妈去买水果,水果的价格依次为苹果2元/个、梨子1元/个、橘子3元/个,二人共买了苹果、梨子各1个、橘子2个,请问一共花费了多少钱?此情景与生活具有紧密,学生可发挥其想象力,主动融入到情境教学当中,从而快速有效地解答出题目的答案。
        其次,强化口算训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常常有同学在计算完成之后都未验算,常常是口算验证,然而口算并不正确。所以,在指导这部分学生时,老师需要着重强化他们的口算能力,让这些学生能够具有高准确性的口算能力。
        最后,对于比较易混淆的知识组织、开展混合训练。在分辨、分析的过程中开展比较学习,学生能够深入掌握此类词句的涵义。在比较中,可帮助学生实现思维定势的突破。让学生在对比过程中体验到知识间的差别与共同性,加深对于不同概念的掌握,避免知识间的影响产生。
结束语:
        整体而言,小学计算学习与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对学生的生活、发展都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为此,教学必须在教学工作中加强对于学生计算技巧的教学,强化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并在此之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数学计算能力及准确性,最终实现小学生数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7(5).
[2]聂小磊.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计算的准确性[J].新课程学习,2018(4).
[3]黄开锦.如何提高小学中段数学计算能力[J].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华声卷2,2018(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