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毅津
广州市第七中学 广东广州 510080
摘要: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在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因此,学生专业知识增长和综合能力的进步是有效教学的唯一评价标准。高中物理课堂想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其主动探究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学生和教师在物理课堂中的活动进行探讨,分析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 物理课堂; 教学创新
引言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物理需要围绕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这给教师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1]。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1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1.1学生对物理的第一印象不佳
由于物理本身逻辑性较强,因此,在多数学生的固有观念中,物理比其它学科难学。不少学生数学成绩不佳,因此对物理的第一印象不好。对教师的讲解并不理解,不少学生似懂非懂,物理基础知识不扎实,更无法弄懂一些专业知识,进而产生物理学习难的心理。固有的物理传统教育思想限制学生的天性,学生很难从固有思维中跳跃出来形成创新性思维,物理课堂稍显呆板,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倍感枯燥。
1.2物理实验教学运用不恰当
物理教学不仅有理论知识的讲解,还有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而高中阶段物理课程较少,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的时间不够。因此将物理实验中的现象、结论、规律总结成模板,让学生通过背诵或者记忆来了解物理知识,这种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呆板。不少学生完全依赖教师的实验结果和实验论述,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过分注重示范,忽视学生自主动手操作的意义,学生没有实践机会,很难获得对物理现象的真实体验,运用起来稍显生硬。
2高中物理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
2.1以学生为本原则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在了解学生物理知识水平和物理技能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只有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想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氛围,就需要教师遵循以生为本原则,在课堂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讨论、自主实践、自主学习知识[2]。
2.2实践为主原则
在物理学领域,物理知识通常在反复的实践中获得的,因此,教师需要正视物理学这一特性,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实践为主的原则,对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等等进行实践验证。实践为主原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量设置实践机会,通过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物理知识的趣味性,自主摸索物理规律。在开放性、实践性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自主习得的知识要比记忆的知识更为牢固。
3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性策略
作为研究自然界中的科学的一门学问,物理需要研究各种自然界的现象,包括力学现象、声音现象、电磁现象等等,通过观察和寻找物理现象中的规律,了解物理现象的原因,才能更好的为生活生产服务,更好地创新现有生活。目前已知的周围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因此,许多生产和生活现象都属于物理现象,只有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世界。
3.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从情境中找寻物理规律,发掘物理现象,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创新课本知识。教师可以不局限于课本中的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而是将物理知识放置在大自然中、社会中,让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数学、语文知识的积累,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在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时,教师既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的奥秘,也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从互联网案例、互联网资料中摸索物理规律,了解物理变化。如在学习《匀速圆周运动》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置圆周运动的录像、电风扇转动以及各点所做的运动、地球和各大行星围绕太阳的运动等,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让学生从直接经验中进入物理情境。之后教师可以再通过电脑模拟两个物体圆周运动(速度不同),让学生根据电脑模拟的画面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推导线速度、角速度公式,v(线速度)=l/t=2πr/T(l代表弧长,t代表时间,r代表半径) 2、ω(角速度)=θ/t=2π/T(θ表示角度或者弧度),明白线速度与角速度分别表示即时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与方向的改变。
3.2创设自由的讨论空间
自由的讨论空间是新课改物理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通过合作、讨论,才能获得对物理最全面的认知,才能从他人身上得到启发,进一步思考物理的规律和现象,弥补自身物理知识的不足[3]。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自由的讨论空间,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参与互动讨论,提高学生提问的水准。而讨论环节也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倾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对形成物理核心素养具有很大的好处。在研究《闭合电路》一课中,教师可以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公式提出问题,欧姆定律中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并结合探讨出的规律总结分析,运用图像或公式表达出来。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中儿童滑梯的比喻,让学生在探讨中掌握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概念,欧姆定律明确闭合电路中的电流的两个主要因素,即电源的电动势和闭合回路的总电阻。变式E=U外+U内=I(R+r)则说明了在闭合电路中电势升和降是相等的,学生可以根据这一结论来完成电势升降方法的讨论。
3.3创设开放的物理实验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环节时,教师需要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在演示过程中,需要通过有趣的、新颖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物理课题的研究产生兴趣,进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环节、学习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制定、实验结论的描述。教师在物理实验环节中不能对学生的实验步骤加以干涉,让学生主动了解实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实验仪器,主动学习各种实验仪器的作用和用法。教师要避免代替学生进行实验,学生只有自主动手操作才能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获得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产生最深的印象。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小实验,探究物体越轻下落越快的结论。如学生可以取半张纸与一张纸,将半张纸揉成一团,将两者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下落,观察哪种纸最先落地。之后可以利用粉笔头和纸片再进行实验,学生在观察后可以得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轻重没有直接关联的结论,之后教师可以设置物体下落速度与什么有关的命题?让学生大胆想象,放开思维进行多种物理实验来验证。得出公式:物体下落时间t和距离s,s=vt+1/2gt^2。
结束语
总之,高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创设物理环境,改变物理实验教学方式等多种途径进行提高,但在此过程中,教师仍需要不断探究物理教学和学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方面有所进益。
参考文献:
1王永峰.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条件和实施过程的调查研究[J].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8(1):80-81.
2马虎山. 探析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 2018(12):93-94.
3马虎山. 探析合作学习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 2018(12):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