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问题式教学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4期   作者:王玉
[导读] 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王玉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中学 430000
        摘要: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需要教师反思日常教学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建议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尝试更多的运用问题式教学、实践教学等”。本文以“气候的形成与分布”为例,分析在高三教学中结合相关案例及学生学情,采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方法。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核心素养;高三地理
一、地理核心素养与问题式教学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对人才的新要求,我国正在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这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课程标准意识,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教学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可采用问题式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由被动式的学习逐渐转化为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所谓的问题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纽带,构建课堂探究活动,设置相关问题链,以教师引导为辅,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问题式教学的设计
        问题式教学中最关键的就是问题链的设计。设计问题链时应注意以下。
        1、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问题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也是问题设计的重要参考。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与知识基础的差异,学习目标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水平层次。基于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问题的设计要切中教学要害,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出不同层级的问题链。[2]
        2、分析学生学情
        教学问题链的设计要结合学生学情。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是教学问题设计的起点,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有清晰的把握,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高质量的问题链。否则,问题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培育。[3]
        3、问题链设计要与情境结合,注重层次性
        从近些年的的高考命题方向可以看出,高考对地理知识的考查注重情境化,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案例情境,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该案例情境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同时,问题链的设计应有逻辑性,关联性,层次性。

合理把控问题链中不同问题的梯度,由简入难,层层递进,学生在分析问题时获取成就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可激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同时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使知识“点成线,线成面,点线面结成网”,让知识不再杂乱无章,建立完善的知识网络,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三、高三地理课堂的问题式教学——以“气候的形成与分布”为例
        本节内容的课标为“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原理分析实际问题,尤其是小尺度区域的气候。
        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除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查漏补缺之外,更要注意帮助学生重视对原理的把握与理解,使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例如在本节教学中,复习了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以某小区域为例设计问题链,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地理原理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中国西南特有的避寒河谷
        创设情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不少河谷地带有“冬日天不寒”的独特现象,皑皑雪山之下,埋伏着温暖的避寒圣地。例如地处雪域高原的墨脱和察隅最冷月均温在13℃以上,有着西藏“暖都”之称,在这里,热带山地气候被向北推进了6个纬度,又如,地处金沙江畔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的温暖之都。
        问题链设计:
        1、试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分析说明墨脱和察隅成为“西藏的江南”的原因。
        2、试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分析说明攀枝花成为长江流域冬季“温暖之都”的原因。
        上述问题主要考察小尺度的气候成因,符合高考的考察方向,对于学生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学生对气候形成因子有深刻的理解。对上述问题的探究,首先应思考大气环流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其次重点考察特殊地形对气流运动的影响,学生需结合地图册。第1题中,墨脱位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察隅位于山脉南坡,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通过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进入此地,受地形抬升多雨,冬季,受北部高大山脉的阻挡作用,受冷空气影响小,除此之外,该处为河谷低地,一方面因地势低而气温高,另一方面夜间山风下沉运动,产生绝热增温。学生有了第1题的解题经验,第2题可以很快得出“冬季,北部高大山脉阻挡冷空气南下”和“该地地处冬季风背风坡,气流下沉,绝热增温”的答案,但还需注意不同地域的特殊性,该地位于昆明准静止锋暖气团一侧,分析得出“该地长期受暖气团控制,多晴暖天气”的结论。
四、结论
        在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问题链中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使知识得到升华,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使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一任务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董素艳.引发思维的提问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03):52-55.
[3]董满超.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反思——以人教版“气压带与风带”一节为例[J].地理教学,2019(04):25-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