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4期   作者:冯春梅
[导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冯春梅
        潍坊科技学院   山东 寿光 262700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2020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意见指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当前学校在体育课程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学生体质下降;体育技能没有掌握;学生虽然喜欢体育却不愿意出去上体育课;喜欢自由活动不愿意统一组织上课;对体育与健康理论一概不知等诸多问题,要想改变当前体育课教学现状,必须找出问题的根源,从根本上解决最突出、最棘手的问题,打破原有的一些对体育的认识,更新理念与方法,论文从问题入手,通过对五大问题的分析找出影响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便为今后的体育教学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体育课教学;体质健康;教学对策
        一、当前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实不够,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
        从1985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委每5年1次,实施了全国大样本量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工作,调研结果公示,大部分指标都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结合本校实际,我通过对学校2016级部分学生三年的体质测试情况及体侧成绩进行跟踪、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学生的体能水平呈下滑趋势;很多学生在体育活动和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意志薄弱、活力不够、缺少交往、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学生的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问题很多;肥胖,近视等现象越来越严重;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积极进取、挑战自我、乐于助人、善于合作、遵守规则、责任感强等体育精神和品德难以养成。
        体育与健康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必须明确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体质水平的关系,从领导到普通教师再到学生,每个人必须转变对体健课的认识,体健课并非可有可无、也并非随便一个老师就能上体育课,重视是第一要素,思想不改变,很难改变目前体健课的现状。
        2.以“教师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少,要求多,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
        大部分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特长与喜欢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习惯于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每个学期安排一项体育运动技能来进行学习与传授,较少关注学生对自己学习的需求,学生对运动的喜爱程度以及学习状况,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说以教师为中心,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学生,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都是在被动地接受老师安排的内容,这样以来,时间久了,学生并不是自己主动去锻炼,就会出现厌烦情绪,由不喜欢到厌烦再到讨厌,逐渐远离运动。通过问卷调查,大部分学生因为对体育运动项目不感兴趣而不喜欢上体育课,所以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应用,教学手段、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把握上都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都要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动力、参照以往的经历和生活经验,都应该使学生愿学、乐学,只要他喜爱,他就能坚持参与,坚持参与了就会提高运动效果,并获得成功感,感受身心愉悦,学生对体育课的喜爱程度是判断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标准。我们经常“抱怨校长不重视体育、家长不关心孩子的锻炼、独生子女意志薄弱、运动中安全事故频发、体育教师受到不公正待遇”等,但却较少结合当前的教育改革形势去反思传统体育课堂教学形态和质量的问题,导致在实践中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的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还不到位。
        3.注重单一技术动作学习,忽略了结构化的技术教学,使学生对完整的技术动作掌握不好。


        
        要想掌握一项运动技术,需要对该项运动的单一技术进行学习和掌握,但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节节贯串,层层递进式的学习,更需要结构化的练习。传统体育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一节课往往只安排一个教学内容,把一个个单一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学期课程当中,这样单一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完整技术动作的掌握,更不利于对此项运动技术的完整掌握。这样教学把结构化的运动项目完全进行了分割,如第一堂课学排球双手胸前垫球、第二堂课学双手胸前传球,第三堂课学发球,每节课的内容都有所不同,甚至相差很大,中间没有衔接,最后的教学评价和学期考核又主要是对单个技术进行技评和达标,把原本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结构化知识变得“支离破碎”,从而导致学生对单一技术产生单调、乏味、枯燥的感受,不能对一个运动项目产生全面、完整的体验和理解,更体验不到运动的快乐和价值。同时由于受学校场地、器材和主客观条件限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上、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应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没有创新,导致学生对体育课堂不大感兴趣,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每年的体质健康测试,甚至有的学生对体质健康测试也不重视,对自己的健康程度毫不关心,对体育课的认识就是出去散散心,自由活动最好,很少有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健康状况,体育课没有学习目标、思想懈怠,行动上必然跟不上,主动锻炼、主动学习的同学不多。
        二、改变传统体育课教学对策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严格落实“立德树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重视体育与健康课核心素养三大能力的培养,在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指导下,强调身心结合,体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真正让学生认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体育与健康在学习和将来生活中的作用,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够增强体质、享受生活的乐趣。
        2.“以学生为中心”重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定位,以“自我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导师。了解学生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建立民主、平等、互帮互助、团结的师生关系。学习上成为良师,生活中成为益友。
        
        新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应该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出发点,以掌握完整的技术动作为立足点,以体验完整的技术为导向,以掌握结构化的运动知识和技能为目标,以积极参与、享受运动乐趣为主观感受,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在形式多样的练习展示中进步提高,在每节课的比赛中体验公平的竞争,掌握运动的规则,在顽强拼搏中克服自己的惰性,培养体育精神和意志品格。
        3.关注全员参与,强调“以体育人”。
        传统的体育教学和课堂比赛忽视了全员参与,只注重了部分学生的体验,关注体多育少,今后我们既要重视体,更要强调育,做到两者紧密结合。关注每一个学生,使其参与运动。全员参与是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运动中、享受运动乐趣、从运动中得到锻炼(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竞赛等);“以体育人”是让学生首先喜欢运动逐渐到享受运动;以体育人使学生通过合理的运动,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和进行自我教育;以体育人也要强调通过运动养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平和心态正确对待运动中的成与败、胜与负,在不断的历练中超越自己、超越他人;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参考文献:
[1]季浏,《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身体素养主阵地》 中国教育报,2016
[2]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 2014-7-7
[1]杨彩霞,邹晓东.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理念构建与改进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5,(3).
[2]朱海燕,王琪.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评论,2016,(3).
基金项目:2019年潍坊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冯春梅(1975-),女,山东寿光人,潍坊科技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与健康教学、全民健身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