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语文学科第三单元诗词单元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4期   作者:韩青
[导读] 1.通过本单元作品的学习,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味,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韩青
        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校   030023
        一、单元目标呈现
        1.通过本单元作品的学习,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味,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2.通过诵读涵咏,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3.学习本单元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经典诗歌作品,借助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方法把握诗歌内涵,体察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理解诗人的精神境界,提升综合审美鉴赏力。
        4.在学习本单元作品的基础上,联系对既往文学作品的学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写一篇文学短评。
        二、单元学习任务设计意图
        围绕“生命的诗意”这一单元人文主题,分别从诵读、鉴赏、表达三个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实现本单元承载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
        单篇教学建立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依据教材中的“学习提示”中的学习重点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提醒学生应关注什么问题,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处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方法(资料查阅法,概念切入法,小组讨论法,指导发现法,讲授法,自主辅导法等)。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实践性学习的优越性,在课堂上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和更高的学习成就感。
        学生依靠实践性学习,可以实现深度学习的课程目标,有利于综合语文素养的养成。
        本单元的写作任务是完成一篇学习短评。把文学短评的写作设置在单元学习过程中,让读写结合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落实。
        三、单元学习任务设置方案
        依据我所带班级学生的学情,结合课程标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置为:
        1.精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2.依据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3.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用评论的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简介,与他人分享,积累、丰富、提升文学鉴赏经验。
        学习任务设置了三项:
        任务活动一:吟诵诗歌,体会诗歌音韵美
        每一组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词朗诵。朗诵前,要反复揣摩其情感基调和音韵节奏,设计朗诵脚本;为诗词配上合适的乐曲和图片,增强朗读效果。
        任务活动二:赏析诗歌,学会写文学短评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意蕴和独特的艺术匠心,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细加品味。请你从本单元诗词中任意选择一首,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个300百字左右的文学短评片段。
        要求:切口要小,观点明确,结构完整,不可写成读后感。
        任务活动三:诗歌朗诵大众评审评分表和课堂小结
        前两项学习任务在自主课上完成并在展示课中呈现自主成果,第三个学习任务在展示课上当堂完成。
        四、教学环节中任务活动的设计意图、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及反思
        1.任务一中要求学生设计朗诵脚本。
        这个环节设置一方面是为了实现单元学习目标1和2以及本课学习目标1和2;另一方面是要教会学生朗诵相关专业知识,为展示课呈现诗歌吟诵做准备。朗诵脚本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我采用了“概念形成策略”来进行自主指导。我通过平板推送了《短歌行》、《赤壁赋》两篇文章的朗诵脚本的范例,学生通过学习、分析、应用自主完成学案任务活动一。但我将学案收起来检查的时候发现有1/3的同学存在应付的态度,1/3的同学完全没有下笔,1/3的同学认真完成并且完成的很好。这个现象让我反思,是否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对学情的预估是否出现了错误。经过沟通了解,发现这个学习任务学生并不能通过完全自主的方式消化吸收,于是我调整了教学策略,我采用了讲授法和行为练习策略,再加以个别指导并提供了练习时间,如此反复两次,最终实现全体同学全部完成这一学习任务。
        接下来是依据朗诵脚本进行朗诵练习。这里我采用自我管理策略(教给学生行为的原则和技巧,制定自我管理、自我指导的计划,避免不良的随机行为)和认知发展策略(运用时的主要原则为:教育是个别化的,社会交往在教学中起重要作用)。我给学生提供了朗诵练习的原则和技巧,传授了教师个人的方法和经验,提供了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源,指导学生依据朗诵脚本练习,不能随意性发挥,练习过程中必然会对诗歌产生新的感悟,小组成员经讨论后可以对脚本进行合理性的改进。这项活动,参与的人数较多,最大程度的将同学们囊括到任务学习活动中,不让学生有“观看行为”和“观看心理”。自主课上,同学们分工明确,学习小组机制良好,最大程度的避免了“磨洋工”、“耗时间”的现象。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主要作用是引导结合个别指导的方法推进,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互助学习极大的体现了社会交往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任务活动二要求学生鉴赏诗歌,学会写作文学短评。


        诗歌学习离不开鉴赏,任务活动一让学生获得了审美体验,那么这项评价活动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什么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语言是重要的思维工具,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因而赏析语言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具备正确价值观、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的基础。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写作、交流等活动为主要学习形式,通过二维码以及平板多渠道的提供文学短评相关知识,学生自主梳理探究,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教师在自主课上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这里采用的是认知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在写作之前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并将写作思路也用思维导图构建出来,将学习过程步骤化,消除学习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文学创作的学习期待,这里采用的是认知策略中的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通过二维码和平板的方式推送了读后感和文学短评的例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二者的区别,希望有效避免文学短评写作中文体不清的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刺激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即认知内驱力,这种动机是最重要而且稳定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学生学习一旦产生这种内驱力,学习热情就会极高,学习效果也极好。文学短评的写作效果优于任务一诵读脚本的完成情况,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放手去做,在充分落实学情的情况下,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他们是可以的。
        3.任务活动三是展示课当堂完成诗歌朗诵大众评审评分表和课堂小结。设计目的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在展示课上,通过对展示组的行为进行评价,记录学习过程中的心得和思考,实现单元学习的进一步提升。(具体评价标准已在自主课上发放纸质资料)。
        活动实施过程中,学生此处完成情况并未达到预期设定。在展示课中发现这一问题时,教师马上切入,适时点拨,将自主课上提供的纸质资料再次拿出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明确内容和要求,为使这一部分内容当堂落实,教师现场请一名同学用表演复现的方式实现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在课后,又对此处内容进行检查,发现,仍有个别同学不能落实,课后个别指导之后,才最终完成了全部落实。这一环节的落实情况充分暴露了教师对此处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的高估,教师不能依据自身的知识架构来判定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要随学生的学情而变化。同时也给教师一个提示,新高一的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不适应,不能理解这一学习任务的意义何在,教师在自主课上也应该将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和课程设计意图向学生明示。
        今年新高一的学生最明显的学习特征是自主思考能力不足,对学习的理解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教师对学生学情的认识要不断的深入,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也要不断的调整,明确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样教师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五、综合反思
        1.古诗词学习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诗词的深入探究可以培养文化自信,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演绎方式更是推动了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观课的老师都称这是一场“盛宴”,这便是对同学们的学习成果的最高评价。
        2.学生在自主和展示的过程,是探究、体验、实践多种学习方式综合体现,实现了多方面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学生可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
        如:领诵的同学在研究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时,就会查资料研究,自己所饰演的诗人有怎样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是怎样的,这不就是在“知人论世”吗?会去寻找资料了解当时社会这个身份的人服装是什么样的,帽子、鞋子分别是什么样的,他走路、站立的姿态应该是怎样的……这样的一个研究过程不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究与学习吗?
        参加主持的同学,为了写好不足二百字的串词,多方查找资料,和老师交流,写—改—写—改—写……重复多次,同时诵读串词时的表情、情绪均有研究。
        同学们这样的学习状态让我十分感慨,我也被他们感染,全心投入到他们的学习活动中。
        吟诵组的同学将现代演绎形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设计出精彩的吟诵环节。从不懂朗诵脚本为何物,到尝试设计,到不断修改,到熟练掌握,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学生的内驱力的激发更重要。
        吟诵组同学的精彩演绎离不开技术组成员的大力支持。恰当的图片背景与吟诵内容完美结合,配乐和视频的制作更是增添了光彩。与诗歌相匹配的图片、音乐的选取也是本单元学习任务之一,一群爱好美术、音乐、电脑的同学组成技术小组,他们讨论、交流迸发歘智慧的火花,他们的学习过程恰恰落实了语文教学一直追求的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
        短评组的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写作才能,画思维导图,写文学短评,这个学习过程比较枯燥、艰难,新高一的孩子尚未建立成熟完整的学科思维体系,思维逻辑也不严密,这一部分教师参与最多,教师采用一对一的指导方式,面批面改,最终在展示课中孩子们将自己所写内容呈现给大家。
        文学短评环节不仅仅体现在课上,更是在课下。我带的两个班级将近一百人,课上时间有限,我就每天抽学生的活动时间,学科班长分组,安排同学们到办公室一对一面批面改,公开课结束后,这个工作依然在进行,预计一个月可做到面批面改两轮。
        公开课结束了,但是学习这件事并没有结束。作为教师,教学内容一定要面向学生,面向全体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遵循语文学习规律,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掌握重难点,如果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因材施教,教学就是无效的、课堂就成为了秀场。
        作为教师,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拓宽眼界,沉淀自我,提升修养,才能更好地引导教学。平时看的杂书,电视栏目,自己丰富多样的爱好,和女儿聊天的内容……都成了我设计和组织这堂课的“资本”。我最早提出了构思和框架,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本堂课的设计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最终方案落地的那一刻,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什么是教学相长。
        在先进教育理念引领之下,认真落实学习目标,不断探索实践,这样的教学、这样的学习让我和学生的终身受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