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4期   作者:张春苗
[导读] 第二课堂是区别于第一课堂的重要教育形式,第二课堂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

        张春苗
        广东科技学院

        摘要: 第二课堂是区别于第一课堂的重要教育形式,第二课堂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并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去拓展个人的兴趣与能力,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外延,探究第二课堂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以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 第二课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意义与路径
        近年来,国家引导地方本科院校朝着应用型方向发展,立足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人才资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得个体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在教育方面,第二课堂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通过搭建与第一课堂不同的育人平台,践行第一课堂中习得的理论知识,开展多种符合高校学生年龄特征、生理特征,充满趣味性、教育性、发展性的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创新创造等综合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7.]]第二课堂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挥和成长提供自由空间,为其专业知识的应用培育实践的土壤,从而达到培育学生为素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向
        近年来,我国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引导高校实现特色发展,国家教育部提倡地方高校应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立足于自身专业特色,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准确定位发展方向,形成自身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避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
(一)育人目标上,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力作为重点培养
目标,面向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要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着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在教育部政策的引领下,地方高校着眼于自身的专业特色,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 师资上,侧重“双师双能型”师资配置。“双师”资格指的是具有教师资格和工程师资格,“双能”则是指具备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能力 。[[[3]刘晶晶,李梦卿.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审思与推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7):58-64.]]“双师双能型”教师强调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力量储备中,除了看重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外,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双师双能型”相比于传统高校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有更为丰富的经验,对行业的发展有更敏锐的嗅觉,对职业中所需的专业能力有基于现实情况的实践经历,因此,对学生的培养上更侧重职业技能的传授。教育部也在2015年的文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对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建议“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以此来充实校内教师力量。将企业和行业中积累的丰富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人才引进学校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同时,将教师的“双能”融入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薪酬激励等制度改革中,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三) 活动开展上,注重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第二课堂独立于第一课堂,不是第
一课堂的附属,应当有自身独立的课程体系,同时与第一课堂有机融合形成教育合力。第二课堂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局限,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尊重学生意愿,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论是党团活动的展开、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赛事的参与,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意愿。第二课堂活动的丰富性,能够满足学生群体不同的兴趣取向,活动主题和内容的倾向性对于宣传正面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第一课堂培养的是“专业技能”的人才,那么第二课堂便是培养的“多能型”的人才,符合现在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将专业知识与活动竞赛相结合,巩固学生的知识,创设条件模拟环境引导学生提高专业知识应用的技能,进而促进职业竞争力。
二、第二课堂的内涵与建设
第二课堂概念最早出现于1983年,由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朱九思等提出,具体概念指的
是,课堂以外开展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意在强调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作用。“课堂以外”指明了第二课堂的场所,“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点名了第二课堂的教育内容范围。
(一)第二课堂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课堂的概念产生以来,被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不断研究,其内涵和外延逐步扩大。

有学者认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以外的有组织、有目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进一步阐述了第二课堂的形式、目的及作用。也有学者指出,第二课堂指的是在学校统一管理与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志愿参加的一切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集体性课外实践教育活动,[[[]宋丹,曾剑雄.第二课堂、学习满意度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学,2018(05):21-29.]]进一步指出第二课堂的规范性以及学生参与的自主性。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号召,2010年之后,学者们将研究目光聚焦于第二课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上。如今,第二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团活动、专业技能应用实践的融合起问题也被相继研究。
(二)第二课堂的建设路径
        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主要通过开展课堂外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其活动内容多与学生的生活和能力提升息息相关。例如,通过开展团学活动等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发散创新性思维发展,调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学校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对于学生个体的兴趣拓展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合作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开展专业领域的赛事活动,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加深理解与应用。为了提高学生们对第二课堂活动的及时全面了解,可利用互联网开发移动APP,辅助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便于学生知晓活动安排以及参与条件和学分标准,学生可登录报名参与,从而生成个人第二课堂学分清单,与学生完成本科学业修满学分挂钩。
三、第二课堂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面向社会培养适应经济需求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需要灵活有效地发
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二课堂的建设:
(一)顶层设计,形成制度保障
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具有隐性特征。原因在于学生是不断成长变化的
人,其能力和性格变化和发展具有潜在性、长期性。学生能力的发展并非是通过几场活动便显示出的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因而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和效果常被学校和学生误解,如果短期内看不到学生的能力进步,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便会失去对第二课堂的信心。应用型高校学校管理者应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注重顶层设计,制定政策保障第二课堂的良性运转,并将其制度化,加强其规范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测量性。基于学校开设的专业,以及人才培养方向,对第二课堂进行资源投入。此外,学校应该设置专门的部门,配置现代化信息设备,简化第二课堂的活动审批流程,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对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设计进行规划,及时指导与评价,保证第二课堂教育的有效性,持续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作用。同时,学校管理层鼓励社会企业和其他组织与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对接,整合校内外资源,提高第二课堂的专业性、灵活性,同时丰富其内容,与社会形成更紧密的联系。
(二)合理设计,提升第二课堂质量
        第二课堂的本质是育人,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强调青年学生思想、道德、专业素质的提升以及丰富学生精神世界。但第二课堂往往被视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因此,在教育内容设计上第二课堂不像第一课堂具有独立的课程结构,规范成熟的课程体系。且第二课堂活动多在高校共青团组织或学生处的领导下进行,其活动往往被认为带有娱乐化、形式化、自由化等特点,规范性、发展性、教育性作用容易被弱化。[[[]高凯.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构建的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报,2020,30(03):63-66.]]此外,许多学校为了使第二课堂出成果,频繁地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缺乏实际有益的内容和长远的教育意义,导致师生产生疲态,参与的积极性下降。对于学生而言,不少学生认为第二课堂只是作为学生发展其他能力的证明,没有学分支撑,对于个人今后的就业和考研没有实际作用,因而参与度低。因此,第二课堂内容在设计之前,理应对学生群体进行调查,了解学生们的能力增长需求和学习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特点和时代特征进行设计,既要吸引低年级学生积极参与,又要顾及高年级学生的需求,设计覆盖面广具有能力递进性的内容。同时,明确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战略,根据能力分类,设置专题活动模块,围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培养,不能只强调活动的多样性,更应该提升活动水平,提升层次,打造精品、特色。活动上注重知识由浅入深地开展,以点带面,实践操作并重,在学生参与中体验感,将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清晰化。
(三)科学评估,发挥第二课堂教育效果
科学客观的评估机制,对于第二课堂的改进和发展以及高校育人模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
参考价值。在评价主体上,第二课堂相关活动的设计、组织以及实施大多出自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以及学生,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进行评价,更有话语权。但为确保第二课堂质量提升,去除评价的主观性和局限,需要引入多方评价机制,邀请教育专家、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直接反映在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荣誉奖项上,高校多根据学生所获的奖励层次,例如:省级、市级和校级等对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进行肯定,同时也作为第二课堂活动教育效果的评价依据。学生的能力以及思想变化具有隐蔽性,单纯从表象结果进行对第二课堂教育效果的评价具有单一性,容易陷入“唯成绩论”的人才评价模式。因此,在第二课堂评价机制中,加大过程性评价比重,利用记录式评价,记录学生的活动参与积极度、贡献度以及表现情况,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素质能力以及第二课堂的具体实施效果。[[[]刘淑娟.“互联网+”时代“第二课堂”评价机制与评价方法的研究及应用[J].传播力研究,2019,3(20):197-199.报,2020,30(03):63-66.
[7]郑一敏,谷亚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运行有效性思考——以S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09):111-112.
[8]马劲梅.论第二课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2020(03):44.
[9]张紫辉.论高校第二课堂创业教育长效机制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9(24):35-37.
[10]廖昊达.论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9,41(11):105-106.
作者简介:张春苗,(1988-),女,河南南阳,管理学硕士,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