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化冰
山东省郓城县黄集镇中心小学 274713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无论是开展日常教学工作还是学校管理,又或者是校内开展的各种地方课程都沿着两条主线一一展开:一是提高学生对所学科目的教学基本理论的理性思维能力,以促进其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和建立;二是提高学生从事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既要关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的设置,同时关注所开设的课程本身的“本土味”。“本土味”是解决本土教育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和途径,有助于教育向生活化不断发展,推动有意义的学习,调节传统课程与地方文化的互动性,从而在促进知识学习的同时加强二者的互动。[1]
现阶段中国家课程政策层面上的“校本课程”存在注重体验性、淡化学科性的特点,无论是教师开展教学还是学生对此进行学习都显得太过虚浮。因此要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要扎根本土,注重和实际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通过与本土味内容相结合,使国家课程更加贴近事实,更加接地气,更容易为学生所领会和运用,为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与应用提供更多可能,有助于推动国家教程教学的实际开展,促进有意义的学习高效持续地不断发展。
由现代教学论中的内容我们可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着对主体客观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因此,相较于教师作为教育者所能够提供的支持和对应的影响,学生作为主体自身的作用更为关键。面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只有学生自己做到“学会”“学懂”才能转向到“能学”“会学的”道路上;学生只有自身投入到实践活动中,进行训练、练习,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中外在的表现转化为内在的自身的行为方式;学生只有自己关注自身的体验和独立的思考,才能获得自主分析问题、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教师都只是引路人的位置和作用。[2]
因此,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基础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定教,要以优化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为基础,以建立健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相结合相适应的多元化教学模式为目标,以创建高质量、高效果的课堂活动为导向,全面促进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由于地方课程的特殊性,其教学过程中高实践性的特点尤为明显。所以在进行地方课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论上的整合、融合对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产生思考。例如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环境教育等地方课程中对具体的部分展开探讨和思考。另一方面又要在开展传统文本教育知识的过程中,加以实践性质更强的实践活动,以此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掌握所学内容相对应的技能,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现代教学过程中强调要以教师授课为基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相结合,发展多样教学方式组成的新模式。在实际开展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例如对和文本相关的内容的学习时让学生进行自主地阅读学习,引领学生们静下来读书,并引导他们对内容产生思考或提出问题。教师要关注其阅读进程,及时加以辅助和解答问题。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对话中、对内容进行讨论以谋求更多角度的思考,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3]。
当然,结合本地资源进行教学也是教育教学中强调的一大重点。作为老师,我们如何去理解“本土味”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与之结合所呈现的课堂效果。本土味源于本地知识,扎根地方文化、乡土文化,与地方特点紧密相连。“本土味”不是“乡土味”,“本土味”关注的是本土、所限范围内、甚至是本校的本土知识和地方文化。
提升地方课程“本土味”实质上是提高地方知识、乡土情怀、本地民俗、地理、社区等特色内容和地方课程的结合度。
我国著名现代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说过: “造成国人自我迷失的精神危机,其根源在于根的教育缺失,近代教育下的青年,如果问及人是怎么一回事,他从哪里来,远祖先贤是些什么人,出过什么重要的人才和事件,对民族国家有何贡献,他可能瞠目不知所对。” 不论是乡村教学中学生们集体出走城市对故乡知之甚少情感淡漠还是城市教育中对应试科目成绩的过分关注,学生群体普遍出现了对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缺失,此时乡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4]
开发具有本土味的地方课程不能局限于某一门具体课程的开发,要与国家课程相结合,从学校整体的角度上切合实际,使地方课程成为实现多学科融合的、全体师生参与的、能充分调动和利用教学资源的特色课程,展现出地方课程的独特魅力。这一点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值得参考和分享。
我国台湾地区在制定地方课程时,以增进学生本土意识,培养学生本土活动兴趣发展探究思考的能力,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为课程标准。其反映在课程中具体体现为:加强对学生在本土历史、地理、自然、语言和艺术等知识的培养,关注学生传承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和本土活动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在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的同时,激发爱国情操。
台湾归仁中学将本地独特的“归仁十三窑”归入到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针对“归化十三窑”开展重点特色课程,包括对地窑烧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开展学生搭建窑体的实践活动、以学生自制窑进行烤制等,实现对“归仁十三窑”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了解,让本地特色文化深入学生心中。最后更通过与英语国际教育学科相互间的学科渗透,充分利用国际间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对在“归仁十三窑”系列地方课程中的所知所学所得进行总结,营销归仁,行销在地,自信地向世界介绍本土文化,在不断交流中加深对本土文化的理解,深化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情感的同时,不断提升着文化自信的意识。
概括起来,“归仁十三窑”系列课程主要有六个特点。以整体带领课程,强化学校层面的课程统筹;有明确的理念与目标;课程开发过程明确清晰;注重课程构建的系统性、逻辑性、美学价值;多方面多层次高效地利用资源、整合资源,智慧、自如地应对问题;注重课程评价与反馈,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该系列课程在课程领导、顶层设计、结构规划、资源调配等发面都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更重要的是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对学生进行情感输入,让学生从“感动”出发,就如约翰·杜威所说::“儿童的世界是一 个具有他们个人兴趣的个人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 和规律的世界。儿童世界的主要特征,不是什么与外界事物相符合这个意义上的真理,而是感情和同情。”本土味融入课程不仅需要思考 “能不能”“该不该”,更重要的是,学生“愿不愿”![5]
本土味不仅是教育生活化的调剂品,是让学生学习更加富有意义的催化剂,是文化影响人的影响源,更是国家文化与地方文化强有力的互动。加强学生主体对本土味的地方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对其在地方文化上的产生进一步的认识,更是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重要手段。但最终无论是哪片土地滋养出的本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本土文化有信心有认同感、归属感,就是对中华文化有信心、有认同感归属感。只有知来处知归途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李长吉,蔡联华.乡土知识及其教育应用研究述 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 (1).
[2] 费 孝 通.乡土中国[M].上 海:上 海 视 察 社,1947:6.
[3]李臣之.教学内容创生:规定性要素及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7(2).
[4]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 育出版社,2008
[5]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 [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