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梦琳
华南师范大学
于学生而言,教育应该是有温度的,于我而言,教育的梦想是滚烫的。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一直是我的梦想,得幸于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我有机会在公办高中进行为期四个月的教育实习。对于我来说,这可能是我大学期间唯一一次到公办学校实习的经历了,所以弥足珍贵、格外珍惜。
刚到达实习学校的第一天,还没来得及放下幼稚的双肩背包,就走进了我负责的班级和学生们打招呼,学生们热情鼓掌欢呼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我们的缘分就是这样开始的。
我带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中等的班,班里不乏几个“刺头”学生,刚开始实习的时候,充满大学生稚气的我每天都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幼稚。于是我每天都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哪里应该适可而止,哪里做的不好,哪句话应该变换表达方式等,然后记在我自己的小日记本上,督促自己及时调整,转变角色。随着和同学们的朝夕相处,我和学生们越来越熟悉,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我对青春期这个阶段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所以很想积极地引导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去做一些更正确的事情,希望长大后的他们不会因为自己的年少轻狂而后悔。所以,我也会格外地关注一些问题学生,比如“刺头”学生。
我负责的班里有一位这样的学生,他抽烟、讲脏话、上课睡觉、顶撞老师、谈恋爱、带手机、骑飞车……可以说他的身上集合了一众所谓的“坏孩子”标签。每次看到他睡觉,我都会勒令他醒来,要么就罚站,要么就拉到门外进行谈话。起初,他可能对我这个陌生老师还有一丝丝恭敬,而我对他的教育也会小心翼翼,不会过于严苛,因为我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我怕他会不理解我,继而报复我,说到底,其实我也是个胆小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三番五次的谈话,他对我的管教已经开启了免疫模式,我对他的教育也渐渐失去了作用,有时他会因为“起床气”跟我顶嘴,我也会更严厉地对待他,和班主任携手教育他。后来因为他经常翻墙逃课、上课睡觉,并且屡教不改,班主任联系了他的家长,并且让他停课回家,反省三天,这样的操作重复了很多次。最后,经过一次彻头彻尾的真诚交谈后,他和班主任达成了双方的妥协——该学生只要不影响正常的课堂纪律,上课不睡觉,那我们老师也不会过于管教他,因为他并不想考大学,只想高中毕业后出去混社会。达成这样的妥协,我也倒吸了一口凉气,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年纪轻轻就这样放弃了吗?到底应该怎么样才能帮助他。
我对他的态度其实是一波三折的。刚开始,我怀着一颗人人平等的慈悲之心,对他进行千万般管教,每当我觉得稍有起色的时候,他又变回了原来的样子,这让我也觉得泄气、失望,但我告诉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就要做到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但是,现实总是有些残酷的。有一次,他对我很不尊重,并且对我说了一个“滚”字,我当时就决定再也不要管他了,何苦真心换罪受?后来他的信誉度在我这里也变成了零,便有了接下来这个故事。
有一天周五晚自习,他拎着背包走出班级刚好被我撞见,我问他要干嘛去,他说要去“创客班”(一个学校的计算机兴趣课程班),但我总觉得他要逃课(他有这样的先例),我也没有听说过这个班,于是和我的班主任进行沟通,我的班主任也是不让他去所谓的“创客班”,但是他不依不饶地在班级门口晃来晃去,最后没办法,在我的监视下走回了教室。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该学校的青年教师大赛,担任工作人员,在现场我听到了一位信息技术老师的演讲,她提到了她负责学校创客班的课程,并且带出了一些专长于计算机运用的学生,有的原本不学习的学生最终都能考上大学。听到这个,我眼前一亮,突然想到那天晚自习的场景。反复思索着,是不是当时我们错怪了那位学生。现在他每天在班级里无所事事,也不听课,与其这样混到高三毕业,不如让他学习一技之长,说不定还可以侥幸考个大学。于是,在那场比赛结束后,我找了合适的时间再次和那位学生进行谈话,问他还想不想参加这个创客班。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我今天听了一场讲座,好像见到了你之前说的创客班的老师,你还想去吗?你如果想去,我就和班主任争取一下,和那位负责老师联络,问问你现在还能不能去。”
该生有些不屑又有些渴望地小声嘀咕“你们又不让我去。”
真是委屈他了,我再次发问,“你真的想去吗?”
他说“肯定想,不然我晚修在教室也是煎熬。”
于是,我和这名学生似乎建立起了某种信任和友谊。经过一番周折,这名学生终于可以重新插入创客班的班级里。告诉他消息的那天,我看到了他脸上纯真的笑容,直入我心,同时,我也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并总结了一些经验。那天,我们聊了很多,我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也同他说了他现在一些行为做法的好坏,未来的发展文图等等。我这才知道,其实他也是懂的,只不过对于他来说真的很难改正,这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机会、兴趣和信任。
那天之后,该生在语文课堂上不再睡觉了,甚至逐渐开始融入课堂,虽然有很多搞笑发言的成分,但是他真的有在调动自己参与课堂的学习,我想,这也是适合他的一种学习方式。这个结果真的让我太过于惊喜。
多一个舞台,多一批优秀学生。其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开拓适合他的舞台,探索适合他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帮助他在属于他的舞台上绽放梦想。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做教育,不能失去温度,有了温度的氤氲,学生才会在迷茫之中感受到信任与关爱。经过对这个学生的转化,我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批评与反思。我告诉自己,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我是因为什么而出发的。做有温度的教育,任何时刻都不会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