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互助研修模式的构建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4期   作者:徐春霞
[导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必须经过规范严格训练,具备专门技能、知识和相应素质,
        徐春霞
        乌鲁木齐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指导中心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2
        摘要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必须经过规范严格训练,具备专门技能、知识和相应素质,且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更新知识的专业人员。现有的培训方式难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工作需求。互助研修模式作为一种较新的培训方式,它是借助教师个体原有经验,通过合作、探究等同伴互助手段,实现受训教师持续主动提升的一种有效培训模式。从实践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互助研修模式的框架、操作要点、运行条件和运行情况等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互助研修;模式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发展,但与之匹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状况却不容乐观,仅有32.9%的学校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35.2%的学校建立了教研组。但培训需求还是比较高,有96.9%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于调查数据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问题凸显,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能很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的需求,因而针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学校的人数少(每校1-2人),缺乏独立的教研组,校本研修无法有效实现;而地方传统培训呈现出不定期或较长时间间隔的特点,且主要由大学的专家教授站在理论角度讲授知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实际操作指导,参与培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实际掌握心理咨询理论运用、团体辅导、活动课教学、心理健康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科研等方面的操作技能,使得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时效性欠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互助研修模式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做到形式与实效、理论与实践的兼顾,达到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2.互助研修模式的特点
        互助研修的教师培训方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于教师培训缺乏实效是由于教师培训中缺乏实践的探讨和研究,此方式应运而生。
        互助研修是指在有共同专业发展目标的教师间发生的,以专业发展为指向,通过合作、探究等同伴互助为手段开展的,旨在实现教师持续主动地自我提升,共同进步的教育教学研究学习活动。在互助研修中组成的组织被称为互助研修共同体。互助研修的要素为:研修理念、研修主体、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手段、研修管理、研修评价等七个方面。它具有互补、互助、共进的特点。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互助研修模式设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运用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升其心理素质,促使其健康成长的中小学教师。研究从102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中以小学和中学、专业与非专业、二级和三级心理咨询师、男性和女性、年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年限等六个维度进行抽样,采用分组按比例抽样的方法,抽出32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这些教师的共同特点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以上,年龄在25~40岁,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能够保证每周有一天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以互助研修模式进行培训,培训设计如下:
3.1心理健康教育互助研修模式的要素
    作为研修,其研修理念、主体、目标、内容、手段、管理和评价是描述一个研修模式的重要因素,这些要素的设计能使互助研修的思路更加清晰,能够进一步引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互助研修模式的研究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图表2: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互助研修内容框架
3.3运行框架设计
        在基础要素和特点的基础上,基本的运行框架是实践运用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互助研修的运行要素包含教师个体组成的整体、组织者,运行主体是教师个体及组成的互助共同体。
        
图表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互助研修的运行框架设计
        此运行框架将教师个体作为研修的主体,处于研修活动的中心。运行环节分为:
3.3.1自主研修环节
    在集中研修外,教师个体根据研修内容自主研修,在自修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和自身认识进行整理反思,再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认知、结合实践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
3.3.2解读讲授环节
    在集中研修前,研修小组成员在相互交流、分工的基础上进行备课。集中研修时,按照设计解读讲授自己承担的学习内容,讲授后提出自己的问题。
3.3.3研讨互助环节
    在自主研修和解读讲授的过程中均提出了问题,全体成员开始交流、碰撞、整合,产生重新的认知,以互相帮助的方式,达到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困惑和问题,提高专业水平的目标。
        在此运行框架的各环节中,组织者处于教师个体互助研修活动的“边缘”,主要任务是提供必要的条件,适时给予帮助。
4.互助研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互助研修模式中,互助是体现教师主体性的主要表现,也是组织者和成员共同成长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互助研修过程中,要纠正只在课堂上互助的误区,还要纠正参与成员只在研修课堂中是主体的误区。研修成员是研修内容制定、研修方式选择等多方面的主体。因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做好准备、开展和评价几个环节。
4.1充分准备是前提
4.1.1认知准备
        理解互助研修的概念、特点和价值,使研修成员摒弃固有观念、积极投入研修活动的重要前提,能统一认识不出现研修偏差。再引导教师做好自我认识工作,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进行自我定位。探讨自我的内容包括:一是回忆个体的学习经历,能从学习经历中分析自己的知识结构;二是分析自己的工作偏向,发现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工作方向,挖掘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资源;三是找寻自己的专业兴趣点,发觉自我学习的方向。
4.1.2环境营造
        环境营造是互助研修模式的重要物质条件准备。主要是研修成员规模、环境场所布置、研修资源的调配等方面。以“小班”方式进行,摆脱“秧田式”桌椅摆放,使成员之间彼此能够关注。
4.1.3情感激发
        情感激发是互助研修模式的重要心理基础,是互助研修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软环境。研修成员的职业认同、人际良好、态度主动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助研修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制造安全的交流环境,使研修成员保持参与的热情和表达的欲望,才能将成员互补发挥出来,达到互助的目标。在实践中,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是语言的、活动的等。
4.2多样的开展方式是基础
        在互助研修模式的设计中,将互助研修的开展分为三个环节,即自主研修、解读讲授、研讨互助环节。这三个环节中自主研修和讨论互助环节是形式较单一的环节。解读讲授环节的形式不固定、形式较多样,如专题研修小组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相应条件,采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情境体验、观看录像、实践体验、模拟训练等,均有较好的效果。本研究主要阐述以下几种运用较多的开展形式。
4.2.1案例分析式
        目标:此种方式运用非常广泛,各内容的学习均有涉及。案例分析是通过对实践案例的细致分析,揭示案例中隐含的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技巧、进一步处理的方向等,能够帮助研修教师更好的理解理论、丰富实践经验,学会评价和反思,提高研修效果。
        操作程序:一般的操作程序为理论解读——案例引入——案例讨论——分析与研究
        (1)理论解读:解读相应的基础知识,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了解,形成基本的知识框架,为案例的引入和分析奠定知识基础,不至于使案例分析偏离主要方向。
        (2)案例引入:案例可以是正例,可以是反例,也可以是充满争议的案例或事件。实践中可以事先将案例告知研修成员,使成员能够提前思考,也可以在研修现场直接呈现讨论,还可以编排成心理剧或者运用多媒体进行介绍,主要是激发研修成员的讨论兴趣。可以直接让成员谈感受,还可拟定一个讨论提纲,有针对性的讨论案例。
        (3)案例讨论:讨论要倡导多角度启发,使用头脑风暴等形式将讨论引向深入,在分享比较、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4)分析与研究:在解读和讨论的基础上,对案例的问题、原因、解决方法等进行研究与反思,促使理论、经验和实践的结合,提升互助研修的效果。
优点及局限:
        优点体现在可以直接提高研修成员的解决问题能力。在案例的解读、分析过程中,研修成员分享到别人的思考角度、成功经验,再反思自己的做法,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局限为案例式花费时间较多,案例选取的针对性、真实性和质量难把控,对专业素质要求较高,技术难度较大。如果专业素质不高,很容易将案例分析浮于表面或者方向偏离。
4.2.2情景体验式
        目标:是在研修过程中创设一些情境,让研修成员在情境中有效的获得知识和技能。
        操作程序:基本程序是创设情境体验——体验情境——模拟解决——总结深化。
        创设情境在于营造氛围,将研修成员带入设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问题的感知、理解,激发成员的情感体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再组织成员,在体验的基础上共同研讨,加深对情境的理解,尝试解决问题,再进行总结和深化,促进成员体验并领悟情境中蕴涵的教育资源,期待在情感上和技能上同时有收获。
        优点与局限:情感和认知并重,非常适用于个体心理辅导技术的运用等方面的研修。局限性表现在带领者要有非常高的理论素养、创意能力,知识储备也要非常丰富,此处较难把握。
4.2.3实践体验式
        目的:是对所要掌握技能的一种实践体验和演练。通过对技能进行分类,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感受,认知操作要点,还可以通过实践切实掌握相应技能,达到技能的了解、运用的目标。
        操作程序:基本程序为基础学习——亲身体验——感悟掌握。首先了解基本概念、理论,在知识具备的前提下,在研修小组成员的带领下,按照要求进行充分的实践体验,在参与中了解活动的基本程序,技能的主要技术要点。参与后提炼感悟,成员间分享感悟,直接获得体验活动的隐含信息,反思掌握技能的使用范围。
        优点与局限:优点在于体验中获得技能,非常适合于团体辅导内容的研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活体验是一笔重要教育资源,实践体验是较快获得这笔资源的方式之一。同时,亲身经历获得的感受再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更能体现针对性,也更能激发创造性。局限在于费时过多,需要大量的时间保证。
4.3控制各环节效果,确保研修效果
4.3.1监控自主研修的效果
    可以明确提出研修的内容、要达到的目标。内容方向清晰、目标清楚使成员完成任务;通过小组交流研修内容进行检测;运用平台共享研修内容等方式进行监控,有一定的效果。但自主研修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研修的多与少、质量高与低都无法量化,这是一个难点。
4.3.2把好解读讲授环节质量关
        解读讲授环节是发挥讲授式培训的优势,对问题进行梳理和呈现的环节,是教师知识提升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也是较难把握的环节,主要原因是成员的理论水平存在差异,个别成员由于自身特点或准备不足等原因,把讲解变成了读课件,导致成员对内容不能产生思考,影响讨论的气氛,影响研修效果。通过细化讲授主题、控制每位成员的讲授时间、审核备课质量、鼓励使用多种研修手段等方式能较好的控制质量。
4.3.3鼓励研讨互助环节充分讨论和互助
        研讨互助环节的操作流程和形式比较简单,但效果比较难把握,会出现问题多不能充分讨论、问题少冷场、问题无较好的解决方案而沮丧等不利于研讨互助的情况。在每次集中研修之前,都强调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反思,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提出疑问或给予补充;鼓励老师们相信自己能够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想法不成熟也可说出来,通过思想的碰撞使问题解决的方法趋于完善的方法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
4.3.4确定组织者的服务角色,不断强化研修成员的主体地位,
        组织者是专业人士,在研修过程中需要不停地提醒自己的定位,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在完成专业方面的指导与定位后,促使各小组和各成员分工明确、方向正确,基本工作也就完成了。在实施中,组织者就是听取意见和建议,认真听讲,适时参与讨论,关注成员的考勤、认真态度等,再就是做好资源联络等保障工作,不使成员感受到逼迫感。
        研修过程中不断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个体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和认可教师个体在个性特点、生长环境、知识结构等方面的独特性,每位教师原有的基础能够转化为互助的基础和优势,充分调动了老师们学习的渴望。
4.3.4适时提升参与成员的教师职业认同感
        由于心理教育工作的成效是隐性的,无法用分数和具体数量去衡量,造成教师对工作的成就感较低,自我效能感逐渐降低,严重影响到他们对自身职业的认同。不解决职业认同的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研修效果。适时把握机会提升认同感是非常关键的内容。
5.互助研修效果显著
5.1研修活动的课堂自身呈现高效状态
        呈现出全体成员参与、讨论,在积极的气氛中,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提高培训效果,达到良好的研修目的,符合高效率课程的一般标准。同时,能够呈现出互助研修的互助、互补和共进的特点。
5.2研修成员的各项能力均有提升
   自我反思能力提升、主动而持续的学习性明显增强、沟通协作能力显著提升、互助能力提高,可持续互助网络逐渐形成、现学活用,工作实践能力提升的时效性显著。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定华,陈虹主编.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M] .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 7:144~165
[2] 陈跃辉等著.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4
[3] 王晓萍.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探讨[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3:22~23
[4] 周冬祥,陈佑清.论教师的研修学习方式[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1:61~65
[5] 孙宁海.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9):34
[6] 毛淑芳,李伟健.“参与-体验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10:29~30
[7] 夏惠贤,杨超. 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同伴互助及对我国教研组活动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8.(4):90~96
[8] 吴秉健.国外教师同伴互助、伙伴指导研究综述[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09.(5):79~81
[9] 刘建周,罗华西,阳波.互助型研修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J].教育科学论坛,2006.(5)::57~58
[10] 赵敏.“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有效形式[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5):60~61
[11] 曹志祥.应用型人才互助式培养模式刍议[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2):125
[12] 林健.互动式综合研修:培训者培训方式的思考[J]. 继续教育研究,2004.(6):39~41
[13] 林健.互动式教师教育模式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西安),2004.(12):28~30
[14] 姚本先,方双虎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2002.1:350
[15] 杨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从业标准[J].文史博览(理论),2008.(2): 55~56
[16] 陈虹,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探析——以福建省为例[J].教育评论,2006,(1):78~81
[17] 刘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4
[18] Stanley B.baker,Edwin R.Gerler.Jr.著.王工斌,焦青,伍芳辉等译.21世纪的学校咨询(第四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
[19] 孙春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的构建[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8.5
[20] 李远芳.参与式教师培训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