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富荣
青岛市崂山区第十一中学
教室里,悠扬而忧伤的曲子声中,我的学生们安静看着微课,我分明看到有泪从有的学生的眼角滑落。我知道我的这节课成功了。这堂课我教的的是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是我第二次教授了。然而这一次与第一次却有不同。因为这次这篇课文是被新的“部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经过甄选,再次选入。而这次“部编本”与以往的教材也是大有不同的。从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都不同于以往。再次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想不妨独辟蹊径,充分抓住并体现“部编本”的特色。
温儒敏教授谈“部编本”要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这样说道:从编写的指导思想看,是紧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来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功夫就在这种“结合”上。我们努力要避免的,是“表面文章”,是“穿靴戴帽”,而要做到“有机渗透”,使价值观化为语文的“血肉”。注意把那些能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特别是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融入语文所包含的语言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让学生乐于接受,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那么,这堂课我如何做到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完美结合呢?
一.发现语文之美,提升语文素养。
一篇文章的语文之美表现在哪里?美在文字,美在思想,美在结构……《秋天的怀念》最美的莫过于其中的人物美,情感美。因此我引导学生就从文章的深处找寻。我抓了一个主问题:我和母亲分别是如何对待自己和对方的?
(一)多层次的读文章。指导学生多层次的读课文,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比如:默读文章,并标划出分别描写”我和母亲“的句子。精读文章,分别谈谈我和母亲对自己对对方不同的态度。
(二)推敲句段,咬文嚼字,品读人物美。史铁生的这篇文字朴实平淡,然而字里行间却饱含深情。正如母亲对子女的爱,不需要轰轰烈烈,不需要华丽动听的语言,点点滴滴却能缀成伟大的乐章。
例如这些句子:
她整宿整宿的睡不着觉,可她从来没有对儿子说,她的爱是卑微的,小心翼翼。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3)“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4)“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
’”
(5)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再例如文中出现三个“悄悄儿”:
“……母亲就悄悄儿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儿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儿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
引导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品味,似乎无需多言,文中那个用生命唤醒了儿子的母亲,对儿子深沉而热烈的爱已凸显纸上。这样的母亲又怎样不让儿子怀念?
从而于无声处,于潜移默化中,我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也在悄悄提升,不是吗?
二.课内与课外衔接,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融合
语文教师教授一篇文章,不能仅仅局限于这篇文章,要善于迁移,要想课外扩展。
(一)巧妙的导语设计。
这篇文章我用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导入课文:
他21岁时双腿瘫痪。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但是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 。
他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他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他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他说“能呼吸时,就要有尊严地活着;临走时,我要毫不吝惜地将自己的生命像接力那样传递给别人。只要我身上还有一件对别人有用的器官,当最后离开现实世界时,就一定无保留、无条件捐赠他人。
他就是史铁生。
这样的导语设计,让学生对史铁生其人有一个初了解。
(二)必要的写作背景介绍。在当代文学史上,史铁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作家,特殊于他的苦难经历,特殊于他的的不屈精神,因此我制作了《苦难中倔强的史铁生》微视频,让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深刻的了解,更利于走进人物的内心。
(三)相关的文章链接。在课堂的尾声,在学生被如此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感动中,在文章末尾儿子对母亲永久的感念中,播放了我只做的另一个微视频《我想成为你的骄傲》,这是史铁生的另一篇作品。
在这时,课内不断向课外延伸迁移,然而课内课外的情感却是一线牵,而且不断地丰富加深;微视频的加入,让信息技术与课堂融合,声色图文并茂,更好的渲染了课堂,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入,也因此有了此文开始的场面:有泪在学生的眼角滑落。
我喜欢这样的课堂,我更喜欢新编的“部编本”教材,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让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在我的课堂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