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江巧清
[导读] 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教育内容之一,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意识的引导十分的关键。
        江巧清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第一中学   350001

        摘要: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教育内容之一,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劳动意识的引导十分的关键。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文化、劳动、艺术等均衡发展,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学生的个人能力。为了能够进一步保障学生教育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并在实际中付出相应的行动,发挥出知识学习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劳动教育;教学策略;学生教育
        
        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国家针对我国当下的学生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完善的教育标准。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多多增长见识,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更加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可以通过文化课程的启蒙,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凸显出教育教学的价值。在新高考的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教学,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教育理念的融入,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语文知识教学,而是通过语文知识的引导,启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知识探索能力等。劳动教育是知识创造实践的重要教育内容,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综合教学,当下提倡将语文教学与劳动教学进行融合,设计出相应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实现自身提升。
        统编本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第二单元的主题为“劳动”,单元介绍中写道:“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一方面从美德的角度谈劳动的意义,另一方面从价值观的角度谈中学生应当树立的劳动观念。这两个方面,恰恰可以被用来写作 2019 年高考全国卷 I 作文题。该题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谈起,列举了对劳动的观点和现实生活中学生对劳动的误解现象,要求考生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学习了统编本教材必修上册的“劳动”一章,就可以从劳动是一种美德的角度谈起,运用课本中现成的素材,包括袁隆平、钟扬等科学家,也包括劳动模范张秉贵等小人物,结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论述观点,谈中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为了能够进一步保障学生教育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确保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劳动意识,并在实际中付出相应的行动,发挥出知识学习的真正价值。
1.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1 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
        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我国优秀的民族精神,应当得以传承和发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优秀的民族精神,并对自身的成长给予一定的启发。自给自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发展理念,在学生的教育中,更是要将这样的理念发扬光大,促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劳动,实现自我的价值。例如,在人教版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的文章都弘扬了我国的民族精神,致敬那些辛勤的劳动人民。另外,还有一些文章,从另一个角度上,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去除了恶劣的剥削,使得劳动人民能够自给自足的生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核心要素。
1.2 学会尊重劳动者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其次,最为重要的是,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学会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所付出的劳动。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会学习到《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篇文章,文中主要讲述了袁隆平院士的人物事迹以及成就,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位解决中国十几亿人温饱问题的伟人。

这是一种劳动人民的精神,在最初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袁隆平先生秉承着耐心、决心、恒心,不断地进行钻研和努力,最终成功地研发出了杂交水稻。为此,在学习这篇文章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劳动的价值以及劳动的光荣,同时也让学生可以更加尊重这些劳动人民。
        另外,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以及价值,启发学生通过自我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除此之外,在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学生还应当学会尊重劳动者,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的价值所在,不因劳动的类型而对其产生歧视,平等尊重每一位劳动者,这是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中的主要内容。
1.3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社会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自身的观念意识不够坚定,同时,社会经验也不够丰富,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为此,在语文教学与劳动教学相结合的条件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劳动观的建设,加强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这样有助于坚定学生的观念意识。例如,《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文章统化地讲述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基于劳动价值观基础的精神,各行各业也需要有工匠精神的支撑,才能够发展得更好。为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哪些优势等。学生对工匠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之后,才能树立好相应的劳动观和价值观,这对于个人的成长有较大的帮助。
2.新高考下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策略研究
2.1 加深文章阅读的理解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上有许多的文章,都包含了对劳动者的赞扬和尊重,更是弘扬了一种劳动光荣的理念。为此,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提高学生对于劳动观的认知。例如,在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就可以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类型,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文章中,针对中国的传统建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分析了不同结构的特点以及功能,更是进一步展示出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初步地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传统建筑知识,然后从这些传统建筑知识进行切入,弘扬古人的匠人精神。古代的科技和技术都没有现代发达,但是在条件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古人所设计出的建筑物,可以流传百年不朽,这是劳动人民刻苦钻研的结果,进一步展示出了古人通过自我的劳动,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并且流传百年,依然得到了人民的赞扬和尊重。
2.2 组织相关的劳动活动
        切身的实践对于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有非常大的帮助,教师可以适当的组织一些基础的劳动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真正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以及劳动之后带给人的一种成就感。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我国的粮食种植地,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我们日常所食用的粮食是如何生产加工出来的。水稻原产于中国和印度,当年袁隆平先生凭借着自己的劳动和努力,解决了中国的温饱问题,也就是因为水稻的种植,让我国上下十几亿人吃上了饱饭。为了加深学生对于劳动的认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水稻的种植当中,了解水稻种植所需要的元素,体会一下粮食种植的辛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于劳动的认知深度,更是能够提高对于劳动者的尊重。
结束语
        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这样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劳动教育不仅是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去换取金钱报酬,更是鼓励孩子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另外,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也十分的重要,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强化学生的观念意识,这样才能减少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馥萸.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浅探——以德清职业中专“铸剑”劳动教育体系落实为例[J].职业,2020(26):87-88.
[2]谢玲. 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