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语言游戏在幼儿园大班的运用现状调查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郭晓旴
[导读] 在幼儿园大班开展民间语言游戏,不仅能促进大班幼儿语言及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还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让幼儿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郭晓旴
        (湖北省省直机关第二幼儿园 430071)

【摘要】
        在幼儿园大班开展民间语言游戏,不仅能促进大班幼儿语言及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还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让幼儿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本文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发现大班教师对民间语言游戏的价值认识不足、了解有限,开展频率相对较少,种类少内容途径单一。要充分挖掘民间语言游戏在幼儿园大班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必须提高教师对民间语言游戏价值的认识和组织能力,广泛搜集适合大班幼儿的民间语言游戏,并在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合理运用。
【关键词】民间语言游戏 大班 运用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可见“游戏”和“一日生活”对于幼儿学习的重要性。民间游戏作为游戏的一种形式,是在民间各地流传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文化气息、种类繁多、趣味性极强的游戏。民间语言游戏就是其中主要以语言和文字或语言文字为对象进行的嬉戏活动,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大班正是幼儿语言飞速发展的阶段,除了集体教学的形式,民间语言游戏走进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之中,将游戏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变“假游戏”为“真游戏”,不仅能促进大班幼儿语言及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还具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让幼儿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力求通过对民间语言游戏在幼儿园大班的运用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改进的策略与措施。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调查法采取自制问卷,对湖北省省直机关第二幼儿园大班十个班的主班老师通过网络的方式发放问卷,从宏观层面搜集资料分析现状。其中35岁以下的老师占70%,教龄在10年以下的老师占65%,本科85%,学前专业80%。访谈法随机抽取3名班主任、3名配班老师,更深入地了解民间语言游戏在该园大班的开展情况。观察法主要对10个班级的民间语言游戏活动进行观摩,实际地了解班级民间语言游戏的开展方式,进一步发现存在问题,从而有针对性的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研究结果
(一)教师对民间语言游戏的了解情况
        主要指教师了解民间语言游戏的途径以及当下所了解的民间语言游戏内容玩法。调查显示,教师会通过网络、培训、教学研讨、家庭等各方面途径来了解民间语言游戏,但在要求老师们罗列自己所知道的民间语言游戏内容和玩法时,能罗列5个以上的占10%,3个以上的占40%,只能说出一个的占45%,没有填写的占5%,而且所有老师填写的民间语言游戏内容只涉及3种,即马兰花、丢手绢、绕口令,还有15%的老师填写的并非民间语言游戏。由此可见,教师对民间语言游戏的认识不足、了解有限,种类少内容单一。
(二)教师对在大班开展民间语言游戏的所持态度
        主要包括对民间语言游戏的价值和在大班开展的必要性的认识等。调查发现,教师对在大班开展民间语言游戏看法各异,65%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30%认为比较需要,5%认为不太需要。对“您认为民间语言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有多大”的问题,回答意义非常大的占到85%,这些教师认为应该在大班开展各种类型的民间语言游戏,但仍有15%的老师认为意义不大、无所谓。

由此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民间语言游戏的价值,认为对幼儿成长有积极作用,但也有少数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
(三)民间语言游戏在幼儿园大班的开展现状
        民间语言游戏在幼儿园大班的开展现状,主要包括开展频率、主要途径、活动形式等。调查表明,每个班级的开展频率有所差异,15%的班级是每学期一次,35%每月一次,35%每周一次,还有15%的班级从未开展过。85%的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开展,5%的教师会在区域活动和生活活动中涉及,户外活动无人问津。70%的教师以集体游戏的方式开展活动,仅30%会用到小组游戏。可见,民间语言游戏在幼儿园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分析其原因,就“您认为在幼儿园开展民间语言游戏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的提问中,有70%的教师认为民间语言游戏的资源不足,25%的教师认为自身的素养不够,5%认为材料场地受限。
(四)大班教师组织开展民间语言游戏的实施现状
        主要是指通过观摩大班教师现场组织民间语言游戏活动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通过现场观摩,所有班级都选择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开展,并且25%的班级只把民间语言游戏放在活动的导入环节,60%的班级选择绕口令,25%选择童谣,还有15%选择猜谜。在活动组织过程中,40%的班级用到了分组游戏的方式,60%的班级全部采用集体游戏的方式。由此可见,教师在开展民间语言游戏时,只涉及到集体教学,无一将其运用到一日生活其他环节,且内容形式单一,无创新。
四、分析及建议
??分析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民间语言游戏在幼儿园大班的运用存在着令人堪忧的局面,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民间语言游戏的价值认识有限。二是民间语言游戏资源匮乏。三是教师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民间语言游戏的组织能力。四是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限制了老师的“自由发挥”。据此,要想充分发挥民间语言游戏的教育效能,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提高教师对民间语言游戏价值的认识和组织能力
    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观摩和培训活动,让老师逐渐认识到民间语言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明确将民间语言游戏融入幼儿的生活,就是要让这种文化在幼儿心中萌芽,让幼儿从小接触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不仅仅是把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而是将民间语言游戏的价值和内涵融入幼儿的生活之中,注重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民间语言游戏的教育效能。
(二)广泛搜集适合大班幼儿的民间语言游戏
        民间语言游戏素材很广泛,可通过网络媒体、书刊杂志等多种渠道,并调动家长资源进行搜集。但搜集来的民间语言游戏并不是所有都适合大班的幼儿,要取精华、去糟泊,选取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的素材,创造性的改编与继承,并在实际运用中不断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进行调整,邀请幼儿一起设计新的规则,更加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游戏兴趣。
(三)在大班幼儿一日生活中合理运用民间语言游戏
        民间语言游戏不只可以在集体教学中应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都可以将其融入,例如在户外活动时,结合童谣让体育游戏更加充满乐趣;在区域活动时投放民间游戏材料,激发大班幼儿自由探索,创造性的自主游戏;在连接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过渡环节,选取一些活动量少、不受人数场地限制、收放自如的游戏,课间过渡念念童谣,餐间小憩玩玩猜谜,清洁整理完自由结伴试试词语接龙等。合理运用民间语言游戏,让幼儿的一日生活更加有序、动静皆宜,充分发挥大班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徐玲芳.民间游戏“缺场”原因及“在场”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87-88.
[2]宋巽萍.幼儿园民间游戏开展情况的调查研究.[J].学术研究.2012年第11期
[3]王娇.当前民间儿童游戏的现状一一基于北京市三环以内民间儿童游戏田野调查.[J].中国教师, 9 ( 11 ) : 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