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的有效性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邹艳琼
[导读] 本文主要分析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解读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概述提升有效性的基本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邹艳琼
        白鹭洲中学  江西省吉安市  343000
        摘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属于一项重要的内容,是构成语文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重点关注学生们鉴赏和审美能力,使其真切感受国家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本文主要分析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解读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概述提升有效性的基本策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有效性

        古诗词属于国家的文化瑰宝,语言精练且情感真挚,在现今社会彰显出十足的优势。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属于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也是教学难点所在,在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1】。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想中,古诗词阅读鉴赏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们对于词、句、字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浅层表面,忽视了对古诗词整体内涵的解读,导致基本的学习成效并不明显。还需重视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的现状,明确问题所在,制定出科学的方针,确保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的有效性明显提升。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层面
        在教师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们承担的压力日益明显,需要教师们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提升学生们的成绩以及综合素养。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于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重点内容的讲解都停留在表面,甚至将不参与考试的部分略过,使得学生们的理解受到影响。教学模式的固化和传统,影响到学生们鉴赏的成效,学生们无法真正的领悟作品的内涵,最终影响到语文综合素养和成绩的提升。
(二)学生层面
        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古诗词相较于其他的内容来说更具难度,学生们在学习中应该具备一定的功底和基础,以此才能更好的理解相关词句的含义。初中阶段的学生们,应该掌握丰富的词汇和语句,以此为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们的心性略显浮躁,难以全身心的投入至学习活动中,加之多方压力的存在,使得学生们的学习重心偏向于数理化,缺乏对语文的重视。虽然某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但是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们无法真正的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二、提升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对古诗词类别加以判别
        题目便是古诗词的切入点,只有对题目进行了合理的判别,才能更好的掌握古诗词的主旨【2】。首先,古诗词中含有人名、咏怀等要素时,往往被列入怀古诗的范畴,作者会让历史和现实结合到一起,对现实进行抨击,或者是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次,古诗词的题目运用了“赠、咏、赞+物象”的形式,通常会被列入咏物诗的范畴,作者一般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事物反映出思考。再者,在古诗词中若是包含着“军”、“征”、“塞”等字眼,或者是使用了乐府旧题,将会被看作边塞战争诗,例如《凉州词》、《关山月》、《从军行》,作者一般是通过这样的古诗词表达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可能是反映出战争的惨烈和报国无门的无奈。
(二)对于古诗词创作背景加以了解
        古诗词一般是在特定的环境和背景下创作而成,在阅读鉴赏中,需要学生们对创作的背景加以分析。将李清照的古诗词《武陵春》为例,对于其中的诗句进行鉴赏的时候,难以体会其中反映出的愁思,甚至难以将其中的感情和国家命运相互联系。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李清照的生活背景十分特殊,其正值北宋被金灭亡的背景之下,其与丈夫历经了家国破灭的变故,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之下。在创作这首作品时,丈夫病故,家中的藏书也成为灰烬,其独自一人居住于浙江金华,在53岁时创作了这首诗。通过将作者的背景详细的了解,学生们可以真正的体会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思想感情,感悟李清照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通过这样的过程,可以拉近学生和古诗词的距离,也能在情感层面达到共鸣。
(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十分迅速,其在教育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该适当的融入至古诗词阅读鉴赏教学中。古诗词相对晦涩难懂,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无法保证,因此需要教师们合理的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形式,给教学过程注入活力,促使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明显的提高。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刻画出的景象深入人心,教师可以适当的将视频文件为学生们播放出来,搭配着背景音乐,使得学习氛围营造的更加到位,紧紧抓住学生的目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也是作者表达感情的重要内容,传达出哀愁和游子思乡之情。通过将现代化技术和教学过程相互结合,促使着课堂氛围更加的活跃,也让教学趣味性更加明显,调动起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其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
(四)积极的落实反复诵读品味
        初中生在这个特殊的成长阶段,需要教师们重视其三观的树立情况,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应该通过正确的引导方式,使得学生们可以真正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更好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古诗词教学阶段,教师需要重视学生们自学能力的培养,倡导着学生们多朗读、多背诵,由此为古诗词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习到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富有代表性的诗句,需要教师们耐心的引导着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让学生们真正的感受到乱花、浅草相互映衬的生机意境。李清照的《如梦令》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也是值得反复诵读的句子,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的体会到作者对于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其中传达出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自身的苦闷之情相互衬托。
(五)在创新改写中提升有效性
        古诗词的改写属于创新性教学手段,能让学生们锻炼自身的改写能力,加深对于作者情感的合理把握。将杜甫的《望岳》作为主要的案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传达出泰山的雄伟和壮阔,称赞了祖国秀美的河山并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也让人备受鼓舞,应该具备不怕困难、敢攀顶峰的雄心气概【3】。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们积极的进行改写,有些学生会突发奇想,将其改写为“待临绝山顶,一目扫千山”,对比于原有的诗句,这一句缺乏足够的气势,但是学生们的勇敢尝试,也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学生们可以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改写的不足之处,通过老师的指导,主动地在改写中融入理解和情感,强化鉴赏的基本水平。

结语
        结合目前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学生们感觉到古诗词的学习有着较大的难度,需要教师们积极的创新教学方案,以便更好的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廖建兰.基于部编版教材的图书馆阅读推广课程设计研究——以语文课程需求为导向[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6):24-27+32.
[2]罗光羽.品读诗词 由象入境——浅谈初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模式的创新[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02):35-37.
[3]丁仁娟.构建精彩的古诗词阅读教学课堂——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5):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