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学
重庆市城口县中学校 重庆 城口 405900
摘要: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结合高中学生的各项特点和能力,从多个角度入手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基于此,本文先介绍了语文思维的特点,并提出几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思维;特点;方法
引言: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应当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机会,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思维的培养与提升。
一、语文思维的特点
(一)具有交流性
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师生交流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交流不畅的情况。此时,教师应当与学生一起调整自身的思维方式,从多个渠道分析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能够使学生从更深的层次探索语文知识,不断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二)具有广泛性
人类思维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广泛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到非常多不同种类的语文知识[1]。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固化思维,需要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学生的思维,发散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2]。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准确把握学生的共同点和共性点,明确学生的特殊性,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了解所有学生的真实想法,根据学生对语文知识、课文内容的理解,改良教学设计,融入语文思维,全面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与全面性。因此,在正式教学前,教师应当开展简单的交流活动,使学生能够围绕着课程内容展开沟通和交流,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有效调整和优化教学规则,保证教学设计能够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例如,在教学《兰亭集序》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在正式教学前设置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中的生死观,牢牢掌握课文主旨。该课文的重点和中心在于“死生亦大矣”,教师可利用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围绕着这一句话进行讨论和交流:“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当学生处于不同的角度时,将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人的生命应当“重于泰山”,也有的学生认为“人命在己”。通过学生各自不同的解读,教师可总结和归纳不同类型的生死观。之后,教师需带领学生了解玄学背景、东晋时期文人墨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从更多独特的角度理解生死观。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思维,还能形成共性见解,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在不同学科的教学中,大多教师都会采用情境教学法,这一方法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最终实现学生学科思维的有效提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教师应当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情境内容能够链接学生的情感,通过优化和完善活动环境,赋予活动背景,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带给学生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能够从人物的角度看待问题,而这可增强学生语文思维的全面性。
例如,在教学《离骚》这一课时,教师就可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情感,而非只是背诵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汇。教师可结合多媒体技术播放楚乐,营造出一个较为凄凉的氛围,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短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了解和体会屈原的人生经验。之后,教师可举办一场有趣的古文朗诵活动,带领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诵课文内容。借助凄凉的音乐,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也能体会到屈原的伟大情怀。同时,教师还应当提出一些带有引导性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认为该篇课文中,哪一句更能引人深思?你认为该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情感?你最喜欢该篇课文中的哪一句?”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文内涵,能够从屈原的角度思考问题,探究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三)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
语文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能够拥有充足的语文知识,可从更加全面、独立的角度探究语文知识[3]。因此,学生必须要具备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增加更多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语文课程,引导学生从更加多样化的角度解答语文问题,准确把握知识的理解要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加入有趣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印证更多的理论知识,完善学生的语文思维。
例如,在教学《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就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多种不同类型的语文知识,如该篇课文的创作背景、散文所具有的文体特点、朱自清先生的不同作品等,使学生能够借助这些资料和信息,更好地把握《荷塘月色》的风格表现与情感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探究课文内容,其语文思维也会得到有效提升。此外,教师还可将《纪念刘和珍君》与《荷塘月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类型的散文,了解这些散文表现特点、类型以及文中的具体展现等。学生在阅读资料、检索资料的过程中,可更加详细地掌握散文知识,学会撰写议论文章,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思维的稳步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语文思维的锻炼和培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较为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和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戴中新.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J].科普童话,2020,(07):41-41.
[2]薛海彦.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家长(上半月),2020,(01):86,88.
[3]马素倩.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J].文理导航,2020,(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