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王红英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留下的重要思想、文化、艺术宝藏,凝结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明食粮,也是社会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
        王红英
        黑龙江省海伦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发展留下的重要思想、文化、艺术宝藏,凝结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明食粮,也是社会与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成为初中阶段的教学重点,也成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初中学生的思维意识仍处于发展的萌芽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处于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学生极易受到外来思想与文化的侵蚀,严重影响到品质地树立、性格地完善,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一知半解,作为振兴民族的后备军,此种现象直接导致精神文明的停滞不前。针对初中生层出不穷的道德问题,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扬力度刻不容缓,对初中语文课堂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措施展开研究迫在眉睫,通过摸索有效的改进办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有利于陶冶初中生的情操、素养,从而促使学生形成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多领域开花。基于此,本文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施措施逐一进行分析,期望以此为教育研究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措施研究
        引言
        初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生涯的重要阶段,也处于发展性格观念的黄金时期,在此阶段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弘扬传统文化,帮助学生从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品质与内涵,以此弥补自身不足之处,从而以自信、强大的心态迎接更深层次的学习,从而加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认同感。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一)立足教材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后,初中语文教材转化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史,其中涵盖神话小说、名人自传、古代诗文等文学作品,承载着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应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内涵与精髓,促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学科知识,更加快速地吸收传统文化。具体表现为,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课文内容,全面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中要求的自主、探究,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在学习不同的语文课文时,任课教师应引入不同的传统文化,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刻理解所设计到的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后督促学生搜索相关内容,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成效,从而有效弘扬传统文化。比如,语文教师在讲解《中国石拱桥》这一文章时,可引入我国传统文化,为学生讲解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对《苏州园林》等文章进行预习,自主探究其中的文化内涵,深刻感受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的魅力,从而使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得到激发,从而使传统文化再次发出光芒。
        (二)由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
    阅读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升语文素养,有助于积累文学知识。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阅读习惯是必经之路。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问题与困难,教师应在第一时间辅导、解决,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具体表现为,任课教师在讲解完课内素材后,应根据文章内容选择相适应的课外读物,使学生在长期、连续的阅读过程中形成阅读习惯,并掌握其中的文学知识。比如,在学习《智取生辰纲》后,教师可借此引入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并引导学生对其他文学名著展开阅读,与此同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播放相关影音资料,使学生在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受到震撼,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在讲解《大道之行也》时,可引入《礼记》等名著,使学生借助《史记》、《资治通鉴》等工具书,完成课后阅读,并积累文学知识,从而达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阅读目标。
        (三)选择多元化课堂教学方法
         新型教学思想席卷中小学语文课堂,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成为语文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道具,选择与学生心理相适应、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渗透传播传统文化。为保证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摸索全新教学模式,创设充满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达到双管齐下的终极目标。具体表现为,教师可在班级内设立“读书角”、“读书周”,学生可以分享传阅优秀文学作品并阐述读后感。除此之外,教师可积极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班会等,使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带领学生慰问敬老院开展“孝道”主题班会,使学生深刻感受亲情的伟大,与此同时教师可带领学生收看戏剧、皮影、剪纸等,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开展以“礼仪”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找到中心论点,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完成演讲稿,在演讲过程中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得以全面发展核心素养,从而形成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
        (四)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时代始终处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状态,在传播传统文化时应注意结合时代精神,使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活力,为传统文化带来新形式、新动力。在初中语文课堂中,任课教师应启发学生立于新角度、运用新思维理解传统文化,结合现代文化精神使传统文化更符合实际,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深刻理解。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师在讲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文章时,可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具体内容,使学生从自身做起、从细节出发,提升自身素养与文化水平,将建设祖国、振兴民族当成终身发展目标,从而成长为新时期的全能型人才。
        二、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树立民族自信心的必经之路,需要任课教师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在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参考文献:
        [1]朱景伟.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125.
        [2]郦新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1):286.
        [3]马辽萍.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课外语文,2020(30):44-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