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金双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064000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教学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应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还有利于增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信心。因此,高中数学老师要提高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创造更多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机会。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维;方法研究
数学思维能力是对各种数学学习有关的思维能力的泛指。学生进入高中之后,相对于初中阶段数学知识的难度提升较高,数学思维转变较大,因此对于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逻辑、创新思维能方面。学生要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理解基础知识并灵活运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高中数学老师在进行讲解数学知识时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地思维方式,从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高中生逻辑思维特点 [1]
(一)盲从性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频繁提到的题型就意味着这是某个重要知识点的考法,这样往往回造成学生形成定向思维,很容易造成学生形成一个错误的认知,往往忽略的基础知识。另外,还很容易让学生走入盲区,表现出一定的盲从性,具体表现在遇到某个新的题型时将一味的联系以往做到的类似的问题,或者无法走出固有的解题模式。
(二)单一性思维
部分高中生在进行解题时虽然具备一定程度的思考能力,但是其运用的方法往往是比较单一的,遇到问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本质,而是已经形成了思维定时,下意识地去套用公式,没有去对问题进行分析选择更加合适地思路或者知识点。此外,学生缺乏全面思考和反思地能力,知识体系还并不完善。这种较为单一的思维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较为常见,因此,有必要对学生地学习思维能力进性锻炼和培养。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方法
(一)借助数学实际应用,调动学生兴趣以激发数学思维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驱使着学生深入到学习中。兴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选择性心理,也是最持久、最有效的促使学生积极主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要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的思维能力,应既不可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兴趣。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于实际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创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兴趣[2]。
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二“空间几何的结构”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时,教师在教学之间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并且可以结合课本中几何图形联想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物品属于哪种几何形状,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脑海里对空间几何有一个较为具体的认知。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对空间几何体的各个结构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具体的展示对几何体的结构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对生活中球体、锥体、柱体等几何体进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较强的空间感,同时,还可以给学生一些分解后的几何模型让学生自自己或组队搭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教学水平。
(二)巧设数学思维情景,提升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情景教学[3,4]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来设置一定的情景,借助这种情感丰富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都比较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情景教学方式的提出不能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有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好学、乐学。但是,该方法还存在针对性差这一弊端[5],很容易导致班级中的学生学习成绩极端化。因此,老师应注意有选择性的进行情景教学,尽可能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大程度的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
在进行“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这一章节的教学时,老师可以运用情景教学的模式帮助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老师可以让几名学生自愿上讲台,在黑板上分别画出y=cosx, y=cos2x, y=cos(x+1)的图像,并让剩下的学生对其进行判断,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图像之间存在的关系。借助情景教学,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能力。
(四)通过习题运算教学,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计算是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是非常关键性的一部分,大多数的数学习题都具有锻炼学生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高中的数学运算,其实质就是通过运算的定义及性质[6],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中老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及解题思路,解答数学题目。学生应具备自主思考、解题的能力,并且答题的思路要确保清晰合理。
人教版的高中数学必修五中含有“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这一教学内容,已知等差数列{an}中,3(a3+a5)+ 2(a7+a10+a13)=24,则数列前13项和是多少?由题意知3(a3+a5)+ 2(a7+a10+a13)=24,即6a4+6 a10=24, 得到a4+a10=4,从而计算s13=13(a1+a13)÷2=13(a4+a10)÷2=13×4÷2=26。虽然运算的过程比较繁琐和复杂,但是在解题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训练学生进行思考和计算的能力,让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的状态。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题量是非常庞大的,老师在教学期间要时刻督促学生多进行习题运算,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学生解答习题的熟练度,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其推算和逻辑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和的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高中数学老师在进行数学知识讲解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帮助学生看待数学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对数学题目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题目要求,尽可能地提供多个解题思路,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数学思维能力包含着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从而更好的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红燕.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J].天津教育,2020(34):71-72.
[2]王来中.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新课程,2020(46):207.
[3]李凤英.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34.
[4]范小菊.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究[J].考试与评价,2020(11):113.
[5]任春花.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智力,2020(31):63-64.
[6]仇亚男.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教育界,2020(43):12-13.